[实用新型]多频共面内置天线及通信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49315.6 | 申请日: | 2016-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48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安娜;金逸韵;许灵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24 | 分类号: | H01Q1/24;H01Q21/30;H01Q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0 | 代理人: | 李梅香,张颖玲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频共面 内置 天线 通信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的天线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多频共面内置天线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通信设备的便携性,通信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可用于安置天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故天线的体积也越来越小。可是为了方便通信,提升通信带宽及通信速率,又要求通信终端能够覆盖多个频段;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各种多频的内置天线,要不存在体积还不够小、要不就存在定向辐射无法实现等各种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期望提供的多频共面内置天线及通信设备,能够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多频共面内置天线,包括介质板及安装在同一所述介质板且辐射单元面积不同的多根天线;
所述多根天线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和第三天线;
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的辐射频带的间隔为第一间隔;
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三天线的辐射频带的间隔为第二间隔;
所述第一间隔大于所述第二间隔,且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三天线的间距。
基于上述方案,辐射单元面积不同的所述多根天线至少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天线。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多根天线包括至少一根倒F天线和至少两根贴片天线。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介质板为包括四个顶角的矩形介质板;
所述贴片天线包括第一贴片天线和第二贴片天线;所述第一贴片天线的辐射单元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贴片天线的辐射单元面积;所述倒F天线的辐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贴片天线的辐射面积;
所述倒F天线在所述介质板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顶角;
所述第一贴片天线在所述介质板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顶角;
所述第二贴片天线在所述介质板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三顶角;
其中,所述第一顶角和所述第二顶角为对角。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贴片天线通过短路柱与所述介质板连接;其中,所述短路柱用于实现所述贴片天线的阻抗匹配。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介质板上设置有第一天线端口;
两个所述贴片天线通过功分器或合路器连接到所述第一天线端口。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介质板上还设置有第二天线端口;
所述倒F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端口连接。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第一天线端口输入的信号频率高于所述第二天线端口输入的信号频率。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介质板包括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
多根所述天线位于安装在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多频共面内置天线还包括用于信号放大的信号增强覆盖设备;
所述信号增强覆盖设备位于所述第二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如上所述多频共面内置天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频共面内置天线及通信设备,在一块介质板上设置有多根辐射频带不同的天线,显然实现了多个频带的覆盖,拓展了带宽。于此同时,将辐射频带之间间隔较大的天线的在介质板上的间距小于辐射频带之间间隔较小的天线,这样就实现了不同天线之间的相互干扰,能够提升天线的通信质量。此外,采用多根天线的设置来提升带宽,可以避免采用较少天线导致天线厚度增加,进而导致天线结构体积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多频共面内置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多频共面内置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频共面内置天线,包括介质板110及安装在同一所述介质板110上的辐射单元面积不同的多根天线120;
所述多根天线120包括第一天线121、第二天线122和第三天线123;
所述第一天线121和所述第二天线122的辐射频带的间隔为第一间隔;
所述第一天线121和所述第三天线122的辐射频带的间隔为第二间隔;
所述第一间隔大于所述第二间隔,且所述第一天线121和所述第二天线122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天线121和所述第三天线123的间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493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