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及减震鞋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53725.8 | 申请日: | 2016-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7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吕双勇;李艳;李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银发无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3B7/32 | 分类号: | A43B7/32;A43B13/18;A43B13/20 |
代理公司: | 上海脱颖律师事务所31259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20023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 鞋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鞋底及减震鞋。
背景技术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伴随的足部疾病也逐渐增多,足跟痛症便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足部疾病之一。形成足跟痛症的原因有很多,如跟骨刺、脂肪垫病变、跟骨内高压等,以及穿鞋环境差,如鞋后跟减震性能差、鞋后跟硬度大等,其影响了老年人日常行走活动。对于足后跟痛症的缓解及治疗,分为医学方面和外界穿鞋环境的改善。
目前,市场上老年人鞋类产品鞋底减震性能差,行走过程中,足后跟与地面之间的冲击力加强,增加疼痛感。对于缓解疼痛的足辅具,其具有以下缺陷:首先,辅具结构与足后跟部位生理结构不吻合,增加了穿着不舒适感;其次,辅具采用材质大多为质地较软的硅胶,其块状材质受外力压迫时,具有流动性,容易导致老年人鞋不稳定性;最后,可移动的硅胶辅具材质在穿着的过程中,容易在鞋腔中随着行走而发生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缓解足后跟疼痛并且减震效果良好的减震鞋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减震鞋底,其设置有一夹层,所述夹层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减震支柱,所述第一减震支柱为筒状,每个第一减震支柱限定一第一容腔,所有第一容腔通过第一通气管顺次连接相通;所述夹层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第一减震支柱分布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其中一个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夹层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减震支柱数量相同的第二减震支柱,每个第二减震支柱与一个所述第一减震支柱位置对应地设置;所述第一容腔是开口的,所述第二减震支柱受压后能插入所述第一容腔地设置;所述第二减震支柱分布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另一个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减震支柱为筒状,每个所述第二减震支柱限定一第二容腔,所有第二容腔通过第二通气管顺次连接相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容腔是开口的,所述第一容腔的开口和所述第二容腔的开口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减震支柱的外径不大于所述第一减震支柱的内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减震鞋底还包括蜂窝支撑部和支撑柱,所述蜂窝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夹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其中一个上,所述支撑柱设置于所述夹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另一个上;所述支撑柱为棱柱,所述蜂窝支撑部包括支撑墙和墙孔,所述墙孔由所述支撑墙围成,并且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墙孔的截面形状相同、大小适应;所述支撑柱和所述墙孔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棱柱为正六棱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减震支柱的数量为至少三个且环形分布,所述第一通气管与所述第一减震支柱连接成一个闭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蜂窝支撑部和所述支撑柱设置于所述闭环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蜂窝支撑部和所述支撑柱的材料为硅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蜂窝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减震鞋底的后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减震鞋底包括上底和下底,所述夹层设置于所述上底和所述下底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通气管和所述第二通气管用热塑性材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减震支柱和所述第二减震支柱具有波纹形的侧壁。波纹形的侧壁使得第一减震支柱和第二减震支柱更易压缩,气压的减震效果加强。
优选地,所述第一减震支柱和所述第二减震支柱具有波纹形的内外表面。所述第一减震支柱的波纹形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减震支柱的波纹形外表面使得二者结合更紧密,不易发生漏气,进一步保证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减震鞋,其包括上述减震鞋底。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鞋底及减震鞋,减震性能好,穿着方便,减震结构固定于鞋底不易移动,在行走时减震支柱被封闭、压缩而提供缓冲;受到压缩的气体被挤入与减震支柱相连通的通气管,通气管充气形成气垫管道,大大增强缓冲效果;采用相对设置的两组减震支柱和通气管,受压时二者相结合贯通,形成叠加的减震支柱和叠加的气垫管道,减震效果倍增;和只有一个气室的气垫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离的减震支柱被踩下的越多,原本分离的减震支柱相互结合的也越多,气体腔室就越小,减震效果也就越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银发无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银发无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537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缓震鞋
- 下一篇:一种待测设备的快速测试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