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家用柿子去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62333.8 | 申请日: | 2016-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383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郭文川;尉鹏亮;杨彪;李相龙;朱岩;鲁言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N15/06 | 分类号: | A23N15/06;A23L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2100 陕西省西安市杨凌区西农路***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家用 柿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家用柿子去涩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食物的多元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食用水果的结构也发生变化。柿子营养丰富、色泽鲜艳、香甜可口,但是涩柿不能食用,经过脱涩处理后才能食用。柿子的涩味是因为柿子内部含有可溶性单宁,所以在食用前必须将可溶性的单宁转化为不溶性的,即除去涩味。我国的柿源丰富,且柿果风味独特,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柿果如果不经过一定的处理,内部可溶性单宁含量高而涩味强烈,难以食用。为此,一般需要人工去涩。人工去涩的主要方法是将柿子放在温水中常时间浸泡,从而达到去涩的效果。但是人工去涩中水的温度很难控制。如果水温较低,则去涩时间太长,而温度较高,则会烫伤柿子而不能食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家用柿子去涩装置,能够根据系统设定好的恒温范围对涩柿进行恒温去涩处理,以提高当前情况下人工柿子去涩过程的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家用柿子去涩装置,包括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系统、温度检测模块、加热模块、冷却模块、自动取水模块和声音提示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加热模块、冷却模块、自动取水模块和声音提示模块分别和所述控制系统的主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控制及显示面板、显示电路和按键选择电路。
进一步,所述主控制器是单片机。
进一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所述温度传感器为DS18B20。
进一步,所述加热模块、冷却模块、自动取水模块分别通过继电器与所述主控制器上相对应的I/O口连接。
进一步,所述冷却模块包括冷却小风扇。
进一步,所述声音提示模块包括蜂鸣器。
进一步,所述控制及显示面板上包括有四个按键A、B、C、D,其中A、B按键为温度档的选择功能按键,C为撤销按键及取水停止按键,D为确认按键及取水开始按键。
进一步,A键温度档:恒温24小时,温度范围为39-41℃;B键温度档:恒温24小时,温度范围为34-36℃。
进一步,控制及显示面板上还包括时间进程显示和所述温度检测模块检测到的所述容器内水的实时水温显示。
该家用柿子去涩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装置操作方便,恒温精度高,达到了柿子去涩的效果,并且有效地提高了家用柿子去涩的效率。
(2)该装置能自动控制水的温度,能够根据水温控制去涩时间,且能自动给盛放柿子的容器中加水,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家用柿子去涩装置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家用柿子去涩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家用柿子去涩装置,包括容器、控制系统、温度检测模块、加热模块、冷却模块、自动取水模块和声音提示模块。如图1所示,温度检测模块、加热模块、冷却模块、自动取水模块和声音提示模块分别和控制系统的主控制器连接。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制器、控制及显示面板、显示电路和按键选择电路。主控制器为基于一个低电压、高性能的单片机,并且采用全汇编语言或C语言编程达到相应的功能要求。控制系统通过自动取水模块实现对柿子去涩过程中容器内实际需求水量的控制,通过温度检测模块、加热模块、冷却模块以及显示电路和控制及显示面板实现对柿子去涩过程中容器内水温的实时检测显示、反馈和控制,通过对控制及显示面板上恒温功能档的选择并且达到相应的精度控制。
温度检测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对家用柿子去涩装置中的水温进行实时的检测显示,并将该信号及时的反馈给主控制器。本实施例里,温度传感器的型号为DS18B20。
加热模块、冷却模块、自动取水模块分别通过继电器与主控制器的I/O口连接,通过控制继电器的通断来实现各个模块的功能。冷却模块包括冷却小风扇。
声音提示模块为一个蜂鸣器,实现提示功能。当加热完成,进入恒温阶段,蜂鸣器鸣叫,即去涩开始提示;当恒温阶段结束,去涩完成,蜂鸣器鸣叫,即去涩完成提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623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