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圆齿轮‑斜齿轮钵苗Z字形宽窄行移栽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64209.5 | 申请日: | 2016-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498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毛世民;张委;刘兵;孙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1/00 | 分类号: | A01C11/00;F16H1/3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324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齿轮 字形 宽窄 移栽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领域,涉及高速水稻钵苗Z字形宽窄行移栽机,具体涉及一种非圆齿轮-斜齿轮钵苗Z字形宽窄行移栽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水稻插秧机品种多样,但无论是宽窄行插秧还是等行距插秧,移栽机构所取的秧苗都为毯状苗,容易伤根。而钵苗宽窄行移栽机构所取的秧苗为钵苗,钵与钵之间的苗不存在盘根现象,所以在取苗过程不存在伤根问题,相比毯状苗插秧具有更加短的返青周期,这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大意义。
水稻Z字形宽窄行种植是指水稻秧苗植株行间距实行一宽一窄的同时,相邻两行的水稻植株成Z字形交错的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方式利用作物边际优势的增产原理,通过调整秧苗的行间距,改善植株间通风,并能提高单位面积的光照利用率,同时可减轻病虫害,从而达到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目的。
公开号为CN102640604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高速插秧机非圆齿轮宽窄行移栽机构,虽然该专利申请中提到了第一级斜齿轮和第二级非圆齿轮传动,实现宽窄行插秧,其运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移栽机构秧针的取秧、插秧轨迹和姿态,但其功能仅限于插秧机的“腰子形”轨迹或“海豚形”轨迹,并不能满足水稻钵苗Z字形宽窄行移栽的要求。
公开号为CN103493634A的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空间行星轮系玉米宽窄行斜Z字形移栽机构的两种方案,方案中传动箱内采用链轮链条传动,齿轮箱内采用锥齿轮传动,实现空间移栽轨迹,通过两个齿轮箱呈90°布置,以实现交错取秧和插秧,该机构可以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度;但是锥齿轮机构所实现的移栽轨迹在取秧段有较大偏移量,取秧成功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的非圆齿轮-斜齿轮钵苗Z字形宽窄行移栽机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包括传动箱、传动轴、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中间传动轴、中间传动轴齿轮、中心轴、中心轴齿轮、复合轮系、右移栽臂和左移栽臂;所述的传动轴、中间传动轴和中心轴均通过轴承支承在传动箱上;所述的主动锥齿轮固定在传动轴上,从动锥齿轮和中间传动轴齿轮均固定在中间传动轴上;从动锥齿轮与主动锥齿轮啮合;中心轴齿轮固定在中心轴上,并与中间传动轴齿轮啮合;两个复合轮系设置在中心轴的两端。
所述的复合轮系包括差速主动齿轮、差速从动齿轮、齿轮箱、中心非圆齿轮、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上第三中间非圆齿轮、上中间斜齿轮、上行星斜齿轮、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下第三中间非圆齿轮、下中间斜齿轮和下行星斜齿轮,以及通过轴承支承在齿轮箱内的上第一中间轴、上第二中间轴、上行星轴、下第一中间轴、下第二中间轴和下行星轴;所述的差速主动齿轮固定在中间传动轴上;差速从动齿轮固定在中心轴上,并与差速主动齿轮啮合;齿轮箱与中心轴伸出传动箱外的端部通过销钉固定;所述的中心非圆齿轮通过牙嵌与差速从动齿轮固定;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和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均固定在上第一中间轴上;所述的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与中心非圆齿轮啮合;上第三中间非圆齿轮和上中间斜齿轮均固定在上第二中间轴上,上第三中间非圆齿轮与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啮合;上行星斜齿轮固定在上行星轴上,并与上中间斜齿轮啮合;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和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均固定在下第一中间轴上,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与中心非圆齿轮啮合;下第三中间非圆齿轮和下中间斜齿轮均固定在下第二中间轴上,下第三中间非圆齿轮与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啮合;下行星斜齿轮固定在下行星轴上,并与下中间斜齿轮啮合。
所述的上行星轴右端伸出齿轮箱外,并与右移栽臂的移栽臂壳体固定;下行星轴的左端伸出齿轮箱外,并与左移栽臂的移栽臂壳体固定;右移栽臂和左移栽臂的凸轮均与齿轮箱固定;右移栽臂和左移栽臂的结构完全相同。
所述的上行星轴与中心轴、下行星轴与中心轴之间的轴交角均为α;上中间斜齿轮、上行星斜齿轮、下中间斜齿轮及下行星斜齿轮的螺旋角均为β;α=2β;β根据Z字形宽窄行移栽的行距要求取值。
所述的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与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的几何参数完全相同,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与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的几何参数完全相同,上第三中间非圆齿轮与下第三中间非圆齿轮的几何参数完全相同。
上中间斜齿轮与下中间斜齿轮除旋向相反外,其它几何参数均相同;上行星斜齿轮与下行星斜齿轮除旋向相反外,其它几何参数均相同。
所述的中心非圆齿轮、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及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的节曲线均由三次非均匀B样条曲线拟合而成,并由12个型值点径向值控制节曲线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642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以往后让位的后排座椅折叠机构
- 下一篇:ISOFIX系统的状态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