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乏燃料贮运容器氦气补充及泄露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77164.5 | 申请日: | 2016-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305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邵杰;林广章;张文利;李刚;陈兰航;王馨;马庆俊;殷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3/00 | 分类号: | F17C13/00;G01M3/2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郝传鑫 |
地址: | 518026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贮运 容器 氦气 补充 泄露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堆乏燃料贮运容器专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应堆乏燃料贮运容器氦气补充及泄露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核电厂堆芯中的燃料达到燃耗深度之后自反应堆中卸出,称为乏燃料或辐照过的燃料,由于乏燃料中包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因此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如不加以妥善处理,会严重影响环境及接触其的人员健康。目前的做法是将乏燃料转移到乏燃料水池进行储存,需要保存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使其冷却,同时对其放射性提供屏蔽。
但由于核电站乏燃料水池的容量有限,需要在水池容量饱和前将乏燃料逐步运出核电站另觅场地进行保存或者后处理,而后续贮存或者后处理的场所一般距离核电站都较远,运输距离很长(例如从广东运送到西北地区),后续贮存的时间也会很久,所以需要乏燃料贮运容器进行运输及贮存。
乏燃料贮运容器在装料时是在乏燃料水池中进行的,因此装料完成后,贮运容器内部空隙会充满乏燃料水池中的带放射性的水,故而装料后需对其进行充气排水,以将乏燃料贮运容器内的水排出;之后需要依次对乏燃料贮运容器内部进行充气干燥、真空干燥及充氦气处理。并且在装车前后或者贮存过程中还需要对包含乏燃料的容器进行检测以确定容器未发生泄漏,必要时也会对容器进行氦气补充。但现有的氦气泄漏检测及补充氦气,需要两套设备分别进行操作,故而设备数量较多,操作复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实现一套设备两种用途的氦气补充及泄露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实现一套设备两种用途的乏燃料贮运容器氦气补充及泄露检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乏燃料贮运容器氦气补充及泄露检测装置,其包括检测单元、充气单元及公共连接管;公共连接管的一端用于连接乏燃料贮运容器,公共连接管的另一端形成连接端;检测单元所述公共连接管的连接端可拆卸地连接,以对乏燃料贮运容器进行泄露检测;充气单元与所述公共连接管的连接端可拆卸地连接,以对乏燃料贮运容器进行氦气补充;且当所述检测单元、所述充气单元并联于所述公共连接管的连接端时,所述检测单元、所述充气单元中的一者与所述公共连接管相连通。
较佳地,所述检测单元包括氦质谱检漏仪、第一连接管及第一阀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氦质谱检漏仪、所述公共连接管的连接端,所述第一阀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上。
较佳地,所述第一阀门为隔离阀。
较佳地,所述充气单元包括第二连接管及依次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管上的第二阀门、减压阀及真空压力两用表,所述第二连接管的邻近所述第二阀门的一端用于连接氦气源,所述第二连接管的邻近所述真空压力两用表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公共连接管的连接端。
较佳地,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真空压力两用表、所述检测单元共同连接于所述公共连接管的连接端。
较佳地,所述第二阀门为隔离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乏燃料贮运容器氦气补充及泄露检测装置,其包括检测单元、充气单元及公共连接管,检测单元、充气单元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公共连接管的连接端,该公共连接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乏燃料贮运容器,而当检测单元、充气单元并联于公共连接管的连接端时,所述检测单元、充气单元中的一者与公共连接管相连通。因此使用时,可将检测单元、充气单元同时接入公共连接管的连接端,并使其中之一与公共连接管相连通,以实现对乏燃料贮运容器的氦气泄漏检测或氦气补充,亦可将检测单元、充气单元相拆离以分成两个独立的系统,以便同时对乏燃料贮运容器进行氦气泄漏检测和氦气补充,因此,能够实现一套设备两种用途,节约了设备数量,设备结构简单,同时能够方便、简洁的检测乏燃料贮运容器是否泄漏并补充氦气,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乏燃料贮运容器氦气补充及泄露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771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