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电子液压制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80086.4 | 申请日: | 2016-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747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刘贵如;汪军;邹姗;卢桂馥;刘涛;陶皖;强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T13/68 | 分类号: | B60T13/68;B60T13/12;B60T13/5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 | 代理人: | 朱圣荣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电子 液压 制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动领域,尤其涉及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先进安全驾驶辅助(ADAS)和智能驾驶技术的迅速发展,线控主动制动系统顺势而生。如自适应巡航系统(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自动紧急制动(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AEB)、自动启停系统(Stop&Go)以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均需要制动系统能够实现主动制动。目前液压制动系统比较成熟,在液压制动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线控制动为目前采用的主流技术。
专利CN 103318158 A提出了一种汽车集成式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在原来制动系统的基础上在ABS/ESP双输入管路上各增加了一个增加和减压阀,通过控制液压泵和电磁阀实现主动制动,由于保留了原真空助力器,可以保证失效模式下的制动。为了实现失效模式下或者人工制动模式制动,减压阀采用了常开阀并且与制动主缸的子缸连接,当人工制动时,可以通过常开减压阀将主缸油液流入制动管路实现制动。
专利CN 104149765 A也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分时控制的汽车电子液压制动系统,该方案采用了一个增加阀和减压阀,给ABS/ESP双路输入一起供油,将原来两路管连在一起,破坏了双路独立的安全设计。减压阀同样也采用了常开阀,与制动主缸的一个子缸连接,实现失效模式制动和人工模式制动,但是只有一路,安全性降低。
但是两个方案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制动过程中如果要实现保压,需 要给常开减压阀通电使其处于关闭状态,电磁阀长时间通电容易发热烧坏,所以两个方案均无法实现长时间保压,无法满足下长坡,坡道驻车以及普通驻车的制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一种工作稳定可能,能够保障长坡道驻车行车安全的电子液压制动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制动踏板经真空助力器驱动液压制动主缸的主缸推杆和活塞运动,所述液压制动主缸通过管路连接储油罐,所述液压制动主缸的第一输出油管经液压泵连接进油阀,所述进油阀经第一双路输入油管连接ABS/ESP,所述液压制动主缸的第二输出油管连接出油阀,所述出油阀经第二双路输入油管连接ABS/ESP:
所述第一双路输入油管和第二双路输入油管连在一起,且均与自锁电磁阀的端口B连接,所述自锁电磁阀的端口A与第二输出油管连接,系统设有增压装置控制单元,所述增压装置控制单元接收所述制动踏板内位置传感器的位置信号,并输出控制信号至液压泵、进油阀、出油阀和自锁电磁阀。
所述自锁电磁阀包括电磁阀外壳、复位弹簧、阀芯、电磁阀线圈、阀口A和阀口B,所述电磁阀外壳一端的两侧设有阀口A和阀口B,所述电磁阀外壳另一端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上设有控制阀口A和阀口B的通断的阀芯,所述阀芯由电磁阀线圈驱动其在电磁阀外壳内位移。
所述阀芯一侧设有阀芯空槽,所述电磁阀外壳外壁设有套筒,所述套筒内设有磁芯销,所述磁芯销由销线圈驱动伸入阀芯空槽或缩回套筒内,当所述磁芯销伸入阀芯空槽时,所述阀芯位置处于使阀口A和阀口B导通的位置。
所述增压控制单元通过整车CAN总线获得车辆当前减速度和响应时间信号。
所述液压泵由泵电机驱动,所述进油阀和出油阀为常闭阀,所述主动增压控制器输出PWM的占空比控制泵电机、进油阀和出油阀的开启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系统通过自锁电磁阀和常闭出油的配合,克服了现有方案保压时间较短,无法满足极端工况下长时间制动的需求;
本系统工作在人工制动模式时,可以通过控制自锁电磁阀掉电常开或者给常闭电磁阀通电开启,实现主缸和ABS/ESP输入管路的常通,保证了失效模式制动;
本系统泵电机通过PWM方式控制,去掉了高压储能器,通过压力传感器进行实时压力反馈。避免了高压储能器油液泄露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每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车辆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自锁电磁阀结构示意图;
图3为车辆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原理框图;
图4为车辆电子液压制动系统控制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800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