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井干扰模拟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83587.8 | 申请日: | 2016-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363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王郑库;李凤霞;徐家年;刘忠华;曹杰;曾顺鹏;丁忠佩;石玲;刘玉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G09B25/00 | 分类号: | G09B2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蕴博君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23 | 代理人: | 王玉芝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扰 模拟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渗透力学实验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井干扰模拟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所使用的测试多井干扰实验仪是利用电场模拟地层流体的渗流规律,机理在于流体通过多孔介质流动的微分方程与电荷通过导体材料流动的微分方程之间的相似性,即水-电相似原理。通过电场来模拟渗流场电模拟实验仪存在如下问题:(1)在实验过程中,电子设备容易损坏,造成实验成本增加;(2)通过电场来模拟渗流场,不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3)作为模拟井的电极柱在实验过程中,容易被腐蚀,需要定时更换;(4)电子产品精度的限制,导致实验过程中,数据采集存在一定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井干扰模拟实验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模拟地下多井干扰。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多井干扰模拟实验装置,包括填砂模型、多支测压管、水槽、水箱、水泵;多支测压管均匀分布在填砂模型上方,其中至少一支测压管与水槽连通,测压管与水槽间设有开关;水槽侧壁设置有溢流孔,溢流孔通过溢流管与水箱相连;水槽一端还安装有进水管,进水管与水箱和水泵相连;填砂模型下方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另一端与水箱连通,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
进一步,所述填砂模型为方形,方形的中心点及四个角的顶点处设置的测压管与水槽连通。
进一步,所述填砂模型的边长为100cm。
进一步,所述出水管位于方形填砂模型中心点及四边的中点下方。
进一步,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三通阀门,三通阀门还连接有计量装置。
进一步,所述测压管按横向和纵向直线均匀排列,横向及纵向均设置有21排。
进一步,所述测压管相对填砂模型的高度不低于80cm,水槽上溢流孔的高度比测压管低5c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此次改进的多井干扰模拟实验装置直接用填砂模型模拟地层,利用水模拟地层原油,模拟效果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利用填砂模型模拟地层,与水槽相通的测压管模拟注水井,模型下的出水阀门模拟生产井,可实现不同条件下的多井干扰情形;本发明所述多井干扰模拟实验装置简单耐用,成本极低,可以使水槽溢流孔溢出的水和出水阀门流出的水循环利用,避免了浪费,实验操作简单,数据采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井干扰模拟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仅画出一支测压管与水槽连通,实际上,当填砂模型为方形,测压管在横向和纵向上各呈21排直线均匀排列时,位于方形填砂模型中心点及四个角的顶点处的测压管均与水槽相连通,但图中没有画出,并且仅画出部分出水管作为示意)。
图2为测压管的布局示意图,方形填砂模型四个角顶点处以及方形中心点处的测压管与水槽连通,图中方形代表填砂模型。
图3为出水管的布局示意图,出水管位于方形填砂模型的中心点及四边中点下方,图中方形代表填砂模型。
附图标记说明:1-填砂模型,2-测压管,3-水槽,4-三通阀门,5-水箱,6-I、6-II-开关,7-水泵,8-进水管,9-溢流管,10-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多井干扰模拟实验装置,包括填砂模型1、多支测压管2、水槽3、水箱5、水泵7;多支测压管2均匀分布在填砂模型1上方,其中至少一支测压管与水槽3连通,测压管与水槽间设有开关6-I;水槽侧壁设置有溢流孔,溢流孔通过溢流管9与水箱5相连;水槽3一端还安装有进水管8,进水管与水箱5和水泵7相连;填砂模型1下方设置有出水管10,出水管另一端与水箱连通,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另外,水箱上还设置有开关6-II。
进一步,所述填砂模型为方形,边长可为100cm,所述测压管按横向和纵向直线均匀排列,横向及纵向均设置有21排,在方形的中心点及四个角的顶点处设有与水槽连通的测压管(如图2所示),方形填砂模型的中心点及四边中点下方设置有出水管(如图3所示)。所述出水管上的阀门可以是三通阀门4,三通阀门4还连接有计量装置。所述测压管相对于填砂模型的高度不宜低于80cm,水槽上溢流孔的高度最好比测压管低5cm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未经重庆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835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