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制动软管密封垫片装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86838.8 | 申请日: | 2016-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068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刘顺桥;张晓太;周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3/00 | 分类号: | F16L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1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 软管 密封 垫片 装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制动软管密封垫片装配结构,属于车辆零部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己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制动器系统是汽车行驰时减速必不可少的重要零部件,也是重要安全件,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汽车关键零部件。
目前国内车用制动软管接头用垫片密封结构基本上采用纯铜垫片的密封方式,但是对垫片的防腐性能没有要求,导致装车后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下容易生锈,同时在高压下制动软管的接头处易发生泄露,密封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克服当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制动软管密封垫片装配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用制动软管密封垫片装配结构,其包括螺栓、内垫片、金属接头和外垫片,所述螺栓的螺栓轴依次穿过内垫片、金属接头和外垫片,在螺栓轴内设有相互连通的横向通油孔和纵向通油孔,所述纵向通油孔与连接在金属接头上的制动软管相连通,在纵向通油孔和金属接头之间的螺栓轴上设有环形缓冲槽,所述环形缓冲槽通过两端的内垫片和外垫片进行密封,在螺栓轴的端部设有防止外垫片脱落的环形凸台。
进一步的,所述外垫片的内径小于内垫片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内垫片和外垫片采用易变形的T2或T3紫铜材料制作。
进一步的,所述内垫片和外垫片的外表面设有一层用于防腐的镀锡层。
进一步的,所述内垫片和外垫片的厚度为0.8-1.5mm,镀锡层的厚度为3-10微米。
进一步的,所述内垫片和外垫片退火后HV30硬度在30-55。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接头为内孔直径为10mm的环型或球型金属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装配方便,密封效果好。通过设置特殊结构的螺栓与金属接头、垫片相配合,大大增加了整体结构的密封性,同时对垫片进行镀锡处理,能有效的增加产品的耐腐蚀性能,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螺栓,2-内垫片,3-金属接头,4-外垫片,5-横向通油孔,6-纵向通油孔,7-环形缓冲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2所述,一种车用制动软管密封垫片装配结构,其包括螺栓1、内垫片2、金属接头3和外垫片4,所述螺栓1的螺栓轴依次穿过内垫片2、金属接头3和外垫片4,在螺栓轴内设有相互连通的横向通油孔5和纵向通油孔6,所述纵向通油孔6与连接在金属接头3上的制动软管相连通,在纵向通油孔6和金属接头3之间的螺栓轴上设有环形缓冲槽7,环形缓冲槽7可以起到泄压和缓冲的作用,从而增强整体的密封性。所述环形缓冲槽7通过两端的内垫片2和外垫片4进行密封,在螺栓轴的端部(螺栓轴的端部安装在汽车制动系统中)设有防止外垫片4脱落的环形凸台。
本实用新型中,外垫片4的内径小于内垫片2的内径;内垫片2和外垫片4采用易变形的T2或T3紫铜材料制作;在内垫片2和外垫片4的外表面设有一层用于防腐的镀锡层,其中内垫片2和外垫片4的厚度为0.8-1.5mm,镀锡层的厚度为3-10微米;内垫片2和外垫片4退火后HV30硬度在30-55。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金属接头3为内孔直径为10mm的环型或球型金属接头。
当螺栓1的螺栓轴依次穿过内垫片2、金属接头3和外垫片4后,采用工装压合外垫片4,此时外垫片4由扣压前圆形变成扣压后近似圆形,同时外垫片4外径缩小%2-5%,再配合螺栓轴端部的环形凸台,外垫片4将不会自由脱落,此时各部件组成了不易拆卸的整体。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采用等同替换等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868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来电处理方法及系统、车机互联装置
- 下一篇:变速箱油冷管胶管铆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