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87883.5 | 申请日: | 2016-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271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吴珊红;陈光凌;林振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110/02 | 分类号: | C08F110/02;C08F2/01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30 | 代理人: | 李龙 |
地址: | 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乙烯 流化床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化工技术领域的一种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
背景技术
聚乙烯是重要的通用高分子聚合材料,用途非常广泛,在塑料产品中用的最多。长时间以来,聚乙烯大部分都在带有搅拌器的反应釜中进行聚合反应;但自1983年开始出现了一项新技术,它的出现引起了美国UCC、Exxon化学公司、BP化学公司等大公司的广泛关注。合成聚乙烯的过程中涉及到聚乙烯的冷凝工艺,聚乙烯的冷凝工艺是指流化床反应器内的聚合热痛流化气体吸收升温显热和冷凝液体吸收蒸发潜热而达到平衡,从而提高反应器内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的聚乙烯产量的工艺。采用聚乙烯冷凝工艺的有点主要有:提高流化床反应器的时空收率;增加催化剂和共聚单体的适应能力;降低流化床工艺的静电效应,增加操作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聚乙烯的合成效率,提供了一种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使用方便快捷,能使聚乙烯的合成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主要由反应器、混合物出口、旋风分离器、冷却器出口、控制阀、聚乙烯出口、压缩机、乙烯储罐、乙烯进口、带孔斜板、蛇形管、冷却剂进口、惰性气体储罐、催化剂和催化剂进口组成。所述反应器左部设有惰性气体储罐、催化剂和催化剂进口和冷却剂进口;右部设有旋风分离器、冷却器出口、控制阀、聚乙烯出口;下部设有压缩机、乙烯储罐和乙烯进口;惰性气体与催化剂混合后从催化剂进口进入反应器。旋风分离器与压缩机相连,从旋风分离器分离出的乙烯流入压缩机后与从乙烯储罐流入的乙烯一起从反应器底部的乙烯进口流入反应器;聚乙烯出口处设有控制阀用于控制聚乙烯的流出量。反应器底部的带孔斜板采用倾斜设计,倾斜角为15°;反应器内部用于输送冷却剂的冷却管 采用蛇形式设计,冷却剂从反应器左侧进入右侧出去。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使用方便快捷、塔体内设有蛇形管,能使聚乙烯的合成效率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反应器,2.混合物出口,3.旋风分离器,4.冷却器出口,5.控制阀,6.聚乙烯出口,7.压缩机,8.乙烯储罐,9.乙烯进口,10.带孔斜板,11.蛇形管,12.冷却剂进口,13.惰性气体储罐,14.催化剂,15.催化剂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主要由反应器1、混合物出口2、旋风分离器3、冷却器出口4、控制阀5、聚乙烯出口6、压缩机7、乙烯储罐8、乙烯进口9、带孔斜板10、蛇形管11、冷却剂进口12、惰性气体储罐13、催化剂14和催化剂进口15组成。所述反应器1左部设有惰性气体储罐13、催化剂14和催化剂进口15和冷却剂进口12;右部设有旋风分离器3、冷却器出口4、控制阀5、聚乙烯出口6;下部设有压缩机7、乙烯储罐8和乙烯进口9。
如图1所示,具体的聚合过程为:首先通入惰性气体排出反应器1内的杂质气体,所使用的惰性气体一般为氮气,当排出了杂质气体后往反应器1内加入催化剂14,催化剂14从催化剂进口15进入反应器1,同时乙烯气体从反应器1的底部乙烯进口9进入反应器1并往上流动,乙烯气体通过带孔斜板10后开始与催化剂14进行反应;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反应热由流入蛇形冷却管的冷却剂进行控制。生成的聚乙烯往下流动至带孔斜板10后从聚乙烯出口6流出;未反应的乙烯气体往上流动,从混合物出口2流出至旋风分离器3进行分离,分离出的乙烯气体通过压缩机7进行压缩后重新流入反应器1内进行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乙烯气体不断的减少,减少的乙烯气体将从乙烯储罐8不断的进行补充,并一直循环下去;当反应结束后,先停止乙烯气体的通入,然后停止催化剂14的通入,最后停止冷却剂的通入,将 剩余的催化剂14和乙烯气体清除,即聚合过程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878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