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缩空气压力流量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88335.4 | 申请日: | 201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04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秦宏波;刘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能效中心 |
主分类号: | F04B49/00 | 分类号: | F04B4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中优律师事务所31284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20008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空气 压力 流量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节能减排领域,主要针对企业中使用的压缩空气系统,特别是一种压缩空气压力流量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工业压缩机的耗电量已超过2140亿度,约占全国总耗电量的6%,工业生产中压缩空气耗电量占工厂总耗电量10-20%。就能源利用水平来看,空压机系统能源浪费严重,包括系统运行效率低、先进技术应用较少等,整体能效水平不高。
国内空压机系统节能主要集中在常规的变频技术和余热回收技术方面,而对系统的压力流量控制关注度不高。而多数企业中用气压力不稳定,波动较大,据工程经验,如能降低0.1MPa的用气压力,能够节能7%以上。开发压力流量控制系统,利用气动装置反应快,减少了传输转换环节的特点,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末端压力的变化,从而进行预测,通过控制系统将压缩空气压力稳定在±0.01MPa,能够大大降低电力消耗,还能减少压缩机起停次数,起到保护压缩机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空气压力流量控制系统,主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力流量的稳定控制,实现节约能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压缩空气压力流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线性调节阀、旁通阀、第一检修阀、第二检修阀、气动执行机构、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其中:该第一检修阀、第二检修阀与线性调节阀形成串联的压缩空气的主要流经管道结构,旁通阀与上述压缩空气的主要流经管道结构并联形成故障或检修时压缩空气辅助流经管道;该线性调节阀通过气动执行机构连接到控制器的控制端,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进一步连接位于压缩空气的主要流经管道结构上的压力传感器。
所述的压缩空气压力流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器是采用PID控制方式的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力流量的稳定控制,实现节约能源。具体的:
(1)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控制器接收用气侧压力传感器信号与给定压力信号作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输出合适的压力信号,通过气动执行机构E控制线性调节阀的开度,直至用气侧压力与给定压力相等。
(2)如用气侧压力某段时间的平均值低于给定压力一定值,则控制器给出故障信号,需要人工打开旁通阀。
(3)如线性调节阀有故障,则需要打开旁通阀,同时关闭检修阀第一检修阀、第二检修阀,进行检修。
(4)如压力流量控制系统正常运行后,旁通阀关闭,线性调节阀、第一检修阀、第二检修阀开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V1-线性调节阀、V2-旁通阀、V3-第一检修阀、V4-第二检修阀、E-气动执行机构、P-压力传感器、C-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它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压缩空气压力流量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它包括线性调节阀V1、旁通阀V2、第一检修阀V3、第二检修阀V4、气动执行机构E、压力传感器P和控制器C;其中:该第一检修阀V3、第二检修阀V4与线性调节阀V1形成串联的压缩空气的主要流经管道结构,旁通阀V2与上述压缩空气的主要流经管道结构并联形成故障或检修时压缩空气辅助流经管道;该线性调节阀V1通过气动执行机构E连接到控制器C的控制端,该控制器C的信号输入端进一步连接位于压缩空气的主要流经管道结构上的压力传感器P。
本实用新型中,该控制器C是采用PID控制方式的控制器。
藉由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具有如下功能:
(1)控制器C接收用气侧压力传感器P信号与给定压力信号作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输出合适的压力信号,通过气动执行机构E控制线性调节阀V1的开度,直至用气侧压力与给定压力相等。
(2)如用气侧压力某段时间的平均值低于给定压力一定值,则控制器C给出故障信号,需要人工打开旁通阀V2。
(3)如线性调节阀V1有故障,则需要打开旁通阀V2,同时关闭检修阀第一检修阀V3、第二检修阀V4,进行检修。
(4)如压力流量控制系统正常运行后,旁通阀V2关闭,线性调节阀V1、第一检修阀V3、第二检修阀V4开启。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能效中心,未经上海市能效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883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