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气井联网智能开采井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90528.3 | 申请日: | 201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44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展旭;戚丽丽;王旌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02 | 分类号: | G06Q50/02;H04L29/08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 联网 智能 开采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油气井增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油气“井联网”智能井身结构,方法主要包括智能井口采油树、井下井身结构和智能滑套工作原理设计;其中井下井身结构设计,指实时计量和调控产能,井下产层安装流量、压力、温度和声波4个传感器,通过光纤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井口。作为页岩油气三大增产技术之一的智能开采技术,涉及油气井联网智能调控井下产层生产制度、分析井间剩余油,能够实现增产的目的。
背景技术
微纳孔隙结构的页岩油气储层,具有“低孔、低渗、无自然产能”的开发特征,需要通过水平井和压裂工艺进行增产后投入开采,初期一般单井平均日产可达数吨至上百吨之间;但是投产3~10月后,产量会呈现指数型递减规律,单井平均日产为初产的10%~50%,甚至停产,而采出程度只有7%~17%。智能开采是页岩油气增产的三大技术之一,为挖潜井间剩余油,提高采收率,实时调控产层的流量、温度和压力,为实现可持续高效开发页岩油气藏的目的,对井下产层生产动态数据的调控、传输和分析提出了智能开采的要求。因此,稳产和提高采收率技术是可持续高效开发页岩油气藏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智能开采技术基于井联网下的井身结构智能化,主要基础是建立在井下井身结构装配了流量、压力、温度和声波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将产层的工作制度、地质参数和油藏参数实时地传输给生产动态管理工程师,以便于智能分析、调控制度和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本发明研究一种油气井联网智能开采井身结构,为实现油藏广域地区的生产动态实时分析和智能远程调控,需要将生产动态数据采集传感器安装在井下产层处,实现油气井联网网络管理,即“井联网”。通过在井下安装温度、流量、压力和声波传感器,井口采油树安装无线网络路由器和数据压缩打包传输设备,将井下传感器采集到的产层流量、温度、压力和声波等数据,进行数据压缩打包后传递到指定的数据解压和分析场所,以实现“井联网”后的油气井网络化智能管理和远程监控,实现油气藏智能数字化管理(如图1)。
本发明一种油气“井联网”智能井身结构,井口采油树需要技术改造,加装对井下生产数据的接收、压缩打包和无线路由传输设备,设备的动力有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这样可以将采集到的井下产层生产数据,通过井口采油树将数据压缩打包后发送到指定的数据分析中心,实现油气井的智能化数字管理(如图2)。
本发明一种油气“井联网”智能井身结构,鉴于自喷采油井的采油树的漏油弊端,通过设计防漏罩,消除漏油隐患,达到环保的效果(如图3、4)。
本发明研究一种油气井联网智能开采井身结构,实现控制井下产层井眼流量的装置是智能滑套系统。该滑套系统是安装在油管上的2个简单的外套筒,滑套工作的基本机械原理是,上部的电动套筒滑过流体流动区域以实现节流,而下部由弹簧驱动的套筒保护底部的盘根,所有节流作用的密封垫均由非弹性材料制成,可以确保滑套在高腐蚀性的流体中能可靠地维持至少5年。
该型外套筒结构设计的特点:(1)只需要两套密封垫,并目在整个移动过程中密封垫被完全地保护;(2)可移动的部件边沿由碳化钨材料制成,可以消除可移动的部件在整个移动过程中受到油管上毛刺的干扰,并能够承受长期的磨损、腐蚀;(3)可移动套筒中安装有一组滚珠,以减少移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以及油管上结蜡、积沙对套筒运动的影响(如图5)。
附图说明
图1为井联网油气井智能开采井身结构示意图。
图2为智能采油树结构示意图。
图3为采油树防漏罩结构示意图。
图4为采油树防漏罩剖视图。
图5丹佛页岩油块水平井加密调整采油完井系统的滑套装置设计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无线网络;2、采油树;3、电缆;4、声波传感器;5、温度传感器;6、压力传感器;7、流量传感器;8、四通;9、闸门;10、法兰;11、压力表;12、温度表;13、太阳能电池板;14、抽油光杆;15、防漏罩;16、下滑套(支撑滑套);17、弹簧组;18、密封垫;19、滚珠效杠副;20、上滑套(移动滑套);21、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905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路印刷板基板除尘装置
- 下一篇:一种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