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91134.X | 申请日: | 2016-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176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丁成;卞春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26 | 分类号: | B60N2/26;B60N2/4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002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汽车交通事故也不断发生,据交通局统计,在交通事故中,碰撞造成的损伤占据首位。在汽车研发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儿童座椅,儿童头部后面的座椅头枕不具有防鞭打功能,这样在汽车发生后面碰撞时很容易造成对儿童颈部的损伤,另外儿童颈部的骨骼较脆弱,更需要对颈部进行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能好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包括:坐垫;前靠背,所述前靠背的下端与所述坐垫的后端连接;后靠背,所述后靠背与所述前靠背间隔设置且设在所述前靠背的后侧,所述前靠背与所述后靠背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前端与所述前靠背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后端与所述后靠背连接;和头枕组件,所述头枕组件位于所述前靠背的上方,所述头枕组件与所述后靠背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过在座椅的前靠背和后靠背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弹簧,并使头枕组件与后靠背连接,在汽车发生后面碰撞时,后靠背受到后排座椅挤压会带动头枕组件向前运动,从而使头枕组件尽早的与乘员头部接触,起到了缓冲的作用,避免了头枕组件对乘员头部的鞭打,即避免头枕组件对乘员头部产生猛烈的撞击,降低对乘员颈部的伤害,从而对乘员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同时,该种结构的座椅结构简单,加工容易,生产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靠背上设有固定件,所述第一弹簧的前端与所述固定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固定杆或固定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靠背上设有连接件,所述第一弹簧的后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固定杆或固定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下部与所述第一弹簧的后端连接;和弯折部,所述本体部的上端与所述弯折部的后端连接,所述头枕组件与所述弯折部的前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本体部的延伸方向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靠背的后侧设有凹槽,所述后靠背压缩所述第一弹簧后与所述凹槽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头枕组件包括:头枕支架,所述头枕支架与所述后靠背连接;头枕,所述头枕与所述头枕支架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头枕支架的前侧;至少一个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后端与所述头枕支架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前端与所述头枕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为E2,其中,950N/mm≤E2≤1050N/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为E1,其中,1950N/mm≤E1≤2050N/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靠背的厚度为H,其中,80mm≤H≤1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靠背的前表面和所述头枕组件的前表面形成为凹面。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座椅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座椅 100,
坐垫 1,
前靠背 2,固定件 21,凹槽 22,
后靠背 3,连接件 31,本体部 311,弯折部 312,
第一弹簧 4,
头枕组件 5,头枕支架 51,头枕 52,第二弹簧 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厚度”、“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911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汽车充电桩
- 下一篇: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和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