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向循环激光打标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93767.4 | 申请日: | 201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244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徐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创乐激光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J2/435 | 分类号: | B41J2/435 |
代理公司: | 广州圣理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302 | 代理人: | 顿海舟,李唐明 |
地址: | 510445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循环 激光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3D激光打标领域,特别是一种双向循环激光打标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激光打标技术的发展,激光打标技术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虽然激光打标技术日趋完善,但是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激光打标时通过激光聚焦后用激光焦点在打标物上打出需要的图案,打标时是通过激光扫描进行打标,当某一区域扫描打标完成后激光需要原路返回重新再进行扫描,在激光返回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每次打标一部分后都需要激光返回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打标的速率,特别对于打标物为大面积的物品时,激光返回的时间较长这样大大影响了打标的速度,降低了生产效率,因此有待对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地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标速度快,生成效率高的双向循环激光打标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向循环激光打标系统,包括、机架、激光器、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转镜、第一振镜腔和第二振镜腔,所述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转镜、第一振镜腔和第二振镜腔均设置在机架上,且所述第一振镜腔和第二振镜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为对称设置;所述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照射到所述转镜上,随着所述转镜的转动,激光在所述转镜处反射出两条光路:一条光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反射镜和第一振镜腔后照射到打标物上进行打标;另一光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反射镜和第二振镜腔后再照射到所述打标物上进行打标,所述转镜每次转动的角度为θ,转动角度θ满足激光光路在所述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之间交替循环转换。
优选地,所述转镜为正多边形透镜。
优选地,所述转镜为正三边形。
优选地,所述转镜顺时针转动。
优选地,所述转镜逆时针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为平面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转镜、第一振镜腔和第二振镜腔,激光器发出激光后通过转镜反射形成两条光路:第一光路经过所述第一反射和第一振镜腔镜后进行聚焦打标;第二光路经过第二反射和第二振镜腔镜后进行聚焦打标。所述振镜匀速进行转动,每次转动的角度θ正好满足激光光路在所述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之间顺序切换,这样每次第一振镜腔扫描完成后第二振镜腔可接着第一振镜腔继续扫面打标,实现了连续打标,节省了激光返回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打标速率,有利于市场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循环激光打标系统结构示意图(第一光路扫描过程)。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循环激光打标系统结构示意图(第二光路扫描过程)。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循环激光打标系统的打标过程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对应的标号:激光器-1、第一反射镜-2、第二反射镜-3、转镜-4、第一振镜腔-5、第二振镜腔-6、打标物-7、机架-8。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双向循环激光打标系统,一种双向循环激光打标系统,包括机架8、激光器1、第一反射镜2、第二反射镜3、转镜4、第一振镜腔5和第二振镜腔6,所述激光器1、第一反射2、第二反射镜3、转镜4、第一振镜腔5和第二振镜腔6均设置在机架8上,且所述第一振镜腔5和第二振镜腔6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镜2和第二反射镜3为对称设置;所述激光器1发出的激光照射到所述转镜4上,随着所述转镜4的转动,所述转镜4为正三边形透镜,所述转镜4为顺时针转动或者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一反射镜2和第二反射镜3为平面镜。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所述激光器1发出的激光射到所述转镜4上,随着所述转镜4的转动,激光在所述转镜4处形成两条光路:一条光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反射镜2和第一振镜5腔后照射到打标物7上进行打标;另一光路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反射镜3和第二振镜腔6后再照射到所述打标物7上进行打标,所述转镜每次转动的角度为θ,转动角度θ满足激光光路在所述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之间交替循环转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创乐激光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创乐激光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937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