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污水进料初级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94950.6 | 申请日: | 2016-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445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董家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家成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天河恒华智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299 | 代理人: | 区长钊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污 进料 初级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饮废渣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污水进料初级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及城市化的发展,宾馆、酒店、食堂的规模日益扩大,数量日益增多,随之产生的餐饮油污水水量也越来越大。餐饮油污水是指饮食行业在作业过程中排入下水道的污水,其特点是动植物油脂,食物残渣含量高,直接排入下水道或者处理不得当,会造成管道的堵塞;并腐蚀管道和产生异味,甚至还会导致公共污水处理设施故障,致使下游受纳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环境卫生问题凸显。
随着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开发出多种处理餐饮废水的隔油器,但大多数隔油器还存在不少的缺点,渣水分离不理想,残渣含水率高;油水分离效果差,达不到相关排放标准的要求,浮油清理不便,易造成环境恶臭。
发明内容
基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污水进料初级分离装置,能够充分地实现渣水分离,残渣含水率低,渣水分离效果理想。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油污水进料初级分离装置,包括油污水进料装置,连通设置于所述油污水进料装置一侧的油污水残渣初级分离装置;
所述油污水进料装置包括管状主进料筒体,设置于所述主进料筒体顶部的进料管,以及设置于所述主进料筒体底部的漏斗状出料口;
所述油污水残渣初级分离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主进料筒体一侧并与所述主进料筒体连通的初级进料筒体,设置于所述主进料筒体和初级进料筒体内的残渣初级分离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初级进料筒体底部的第一集渣口,所述第一集渣口与所述残渣初级分离机构一端对应。
下面对其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包括设置于所述主进料筒体侧壁处的主进料管,以及设置于所述主进料管上的料位计。
进一步地,所述料位计设置为红外线自动感应器。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进料管端部的进料口,所述进料口直径大于所述主进料管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残渣初级分离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初级进料筒体顶部的第一传动电机,以设置于所述主进料筒体和初级进料筒体内并与所述第一传动电机连接的阶梯式集渣传送带。
进一步地,所述阶梯式集渣传送带包括设置于所述主进料筒体中的第一集渣带,所述第一集渣带由所述出料口上向所述初级进料筒体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集渣带与所述进料管对应;
以及与所述第一集渣带连接并水平伸入所述初级进料筒体中的第二集渣带,所述第二集渣带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渣口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阶梯式集渣传送带包括传送带主体,以及垂直设置于所述传送带主体表面的第一挡渣板。
进一步地,所述主进料筒体内壁上还倾斜向下设置有第二挡渣板,所述第二挡渣板上侧与所述进料管对应、下侧与所述传送带主体对应,且所述第二挡渣板与所述第一挡渣板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主进料筒体内壁由上而下间隔设置有多块所述第二挡渣板,且位于下侧的所述第二挡渣板相对于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二挡渣板距离所述传送带主体更近。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油污水进料装置将含油废水排入油污水残渣初级分离装置中,具有阶梯式集渣传送带的残渣初级分离机构对含油废水中的残渣进行初步分离。能够充分地实现渣水分离,残渣含水率低,渣水分离效果理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管式排污自动处理设备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管式排污自动处理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管式排污自动处理设备的油污水进料分离装置的前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管式排污自动处理设备的油污水进料初级分离装置的前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管式排污自动处理设备的油污水残渣再分离装置的前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管式排污自动处理设备的污水油污分离排放装置的前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管式排污自动处理设备的污水油污分离装置的前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管式排污自动处理设备的污水沉淀排放装置的前透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家成,未经董家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949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衬油管及其制造工艺
- 下一篇:中频感应加热管缆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