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微球装夹与定位的柔性分散式夹持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01927.5 | 申请日: | 201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74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裘祖荣;李浩鹏;王成林;胡文川;苏智琨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Q3/08 | 分类号: | B23Q3/0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张金亭 |
地址: | 30007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微球装夹 定位 柔性 分散 夹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球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微球装夹与定位的柔性分散式夹持器。
背景技术
微球(直径0.5mm~1mm)由于直径十分微小,通过去除材料的方法加工生产时,需两次装夹才能实现整个球面的加工,装夹与定位问题成为微球加工的瓶颈,急需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微球装夹与定位的柔性分散式夹持器,在微球的加工过程中,该夹持器能够对微球进行装夹和定位。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微球装夹与定位的柔性分散式夹持器,设有微球吸附杆、长度微调结构和真空抽气及调节系统,所述微球吸附杆采用柱状结构,所述微球吸附杆设有作为负压腔的中心孔,在所述微球吸附杆的头端设有吸附口,所述吸附口与所述中心孔轴线重合;在所述微球吸附杆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中心孔连接的抽气孔;所述长度微调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微球吸附杆尾端的滑动螺杆芯,所述滑动螺杆芯通过差动螺纹套与所述微球吸附杆连接,在所述差动螺纹套内设有旋向相反的左右两部分螺纹,所述差动螺纹套的一部分螺纹与所述微球吸附杆连接,所述差动螺纹套的另一部分螺纹与所述滑动螺杆芯连接,所述滑动螺杆芯与所述微球吸附杆之间通过平键连接;所述真空抽气及调节系统包括与所述抽气孔连接的电磁阀,所述电磁阀通过真空软管与微型真空泵连接,在所述真空软管上连接有压力表和节流阀。
所述吸附口采用喇叭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采用与吸附杆同轴的吸附口,利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对微球(直径0.5~1mm)进行吸附固定,能够保证微球的球心处在吸附杆的轴线上,保证了微球的轴向定位精度;
2)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对微球(直径0.5~1mm)进行固定,可根据需要进行释放,便于实现自动化,可快速实现换位夹持固定。
3)采用螺纹差动微调结构,能够保证不同直径微球的中心位置不变,调节范围±1mm,调节分辨率小于2μ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柔性分散式结构,能够方便地实现工序间的装卡换装,并且能够确保精度,操作方便,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微球;2、吸附口;3、抽气孔;4、微球吸附杆;5、中心孔;6、平键;7、差动螺纹套;8、滑动螺杆芯;9、电磁阀;10、节流阀;11、压力表;12、真空软管;13、微型真空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一种用于微球装夹与定位的柔性分散式夹持器,设有微球吸附杆4、长度微调结构和真空抽气及调节系统,所述微球吸附杆4采用柱状结构,所述微球吸附杆4设有作为负压腔的中心孔5,在所述微球吸附杆4的头端设有吸附口2,所述吸附口2与所述中心孔5轴线重合;在所述微球吸附杆4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中心孔5连接的抽气孔3;所述长度微调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微球吸附杆4尾端的滑动螺杆芯8,所述滑动螺杆芯8通过差动螺纹套7与所述微球吸附杆4连接,在所述差动螺纹套7内设有旋向相反的左右两部分螺纹,所述差动螺纹套7的一部分螺纹与所述微球吸附杆4连接,所述差动螺纹套7的另一部分螺纹与所述滑动螺杆芯8连接,所述滑动螺杆芯8与所述微球吸附杆4之间通过平键6连接;所述真空抽气及调节系统包括与所述抽气孔3连接的电磁阀9,所述电磁阀9通过真空软管12与微型真空泵13连接,在所述真空软管12上连接有压力表11和节流阀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附口2采用喇叭型结构,以便于适用多种尺寸的微球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使用时,首先启动真空抽气及调节系统,微型真空泵13处于常开工作状态,根据压力表11的读数,调节控制节流阀10,将负压调节至设定状态,使气动回路产生额定负压;然后,采用吸附口2吸附待加工微球1;然后通过旋转差动螺纹套7调节夹持器的长度。待调整完成后,将夹持器固定在微球加工机床的装卡单元内,待微球1凸出在吸附口外的半球面加工完成后,将夹持器从微球加工机床的装卡单元内取出,关闭电磁阀9,释放气动回路中的负压,进而释放微球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019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