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人机载灭火弹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19108.3 | 申请日: | 2016-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288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继军;陈旌望;桂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溧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19/00 | 分类号: | A62C19/00;A62C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 机载 灭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灭火设备,尤其是一种无人机载灭火弹。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层楼宇建筑将逐步取代多层楼房成为城镇建设的主要建筑。高层楼宇建设的发展减少了占地面积,节约了空间,同时也为消防安全救生体系突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在高层楼宇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对消防安全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在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上仍存在不足。
受工作原理和物理极限影响,用于百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外部救援的特种消防车辆装备普遍存在车体宽大、展开面积大、供给和保障装备复杂等特点,由此带来诸多受救援现场限制,救援及其保障装备“进不去”、“展不开”、“够不着”的应用问题,影响了救援装备性能的发挥。
因此灭火弹油然而生,传统的灭火弹一般采用牛皮纸或钢化泡沫材料,炸开后瞬间便为粉末,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要用牛皮纸外壳承受撞破玻璃的冲击和挤压力,会对弹体造成破坏,影响灭火效果,甚至无法灭火。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承受撞破玻璃的冲击力,有效保护灭火介质,提高灭火效果的无人机载灭火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人机载灭火弹,包括锥形弹头、电子舱、弹体、后端盖、前锥杆、后锥杆、支撑管、点火装置、发动机、火药管和抗光干扰红外传感器,所述锥形弹头与前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电子舱与弹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后端盖与弹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支撑管位于弹体内,前锥杆的另一端与支撑管一端固定连接,后锥杆与支撑管另一端和后端盖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与后端盖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管内设有火药管,火药管内设有火药,支撑管与弹体之间设有灭火介质,点火装置位于电子舱内,且点火装置的点火引线伸入火药管内,且抗光干扰红外传感器与点火装置的线路板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管为拉斐尔管,支撑管管壁上均匀分布若干个喇叭孔。
优选的,所述点火装置还包括电池、电池引线、开关和线路板,所述电池通过电池引线与线路板连接,电池引线上设置有开关。
优选的,所述电池为环形防爆电池,,并套装在前锥杆上。
优选的,所述前锥杆的另一端设有安装凸起,安装凸起伸入支撑管的管孔一端,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后端盖上设有安装法兰,安装法兰与发动机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子舱内还安装有至少两个抗光干扰红外传感器,抗光干扰红外传感器与点火装置的线路板电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无人机、发射筒和瞄准装置,所述发射筒和瞄准装置固定连接在无人机底部,弹体位于发射筒内,并通过瞄准装置瞄准。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在原有的灭火弹基础上增设了对锥形弹头的支撑结构,锥形弹头通过前锥杆、后锥杆及支撑管支撑,支撑管安装在前、后锥杆之间,支撑管不但承担均衡扩爆气流、保证灭火介质均匀铺撒的功能,而且承受锥形弹头的一部分破甲挤压力,保护灭火介质,强化了破甲效果。在支撑管与弹体之间设有灭火介质,在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锥形弹头撞破玻璃幕墙进入室内火区,抗光干扰红外传感器感知火焰,随即启动灭火弹实施灭火。发动机的推力通过后端盖、后锥杆、支撑管、前锥杆传递到锥形弹头,当锥形弹头撞击玻璃幕墙时受到的阻力和发动机的推力形成的挤压力作用在锥形弹头上,并不对弹体形成挤压,保证了弹体的安全,然后实施灭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全剖视图;
图2是图1的爆炸图;
图3是图1搭载在无人机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2、3所示,一种无人机载灭火弹,包括锥形弹头1、电子舱2、弹体3、后端盖4、前锥杆5、后锥杆6、支撑管7、点火装置8、发动机9、火药管20和抗光干扰红外传感器30,所述锥形弹头1与前锥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电子舱2与弹体3的一端固定连接,后端盖4与弹体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支撑管7位于弹体3内,前锥杆5的另一端与支撑管7一端固定连接,后锥杆6与支撑管7另一端和后端盖4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9与后端盖4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管7内设有火药管20,火药管20内设有火药,支撑管7与弹体3之间设有灭火介质10,点火装置8位于电子舱2内,且点火装置8的点火引线81伸入火药管20内,且抗光干扰红外传感器30与点火装置8的线路板85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溧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溧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191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