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沥青软化点试验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21507.3 | 申请日: | 2016-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2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涛;张晓燕;孔繁盛;陈梦;段丹军;李智慧;刘艳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36 | 分类号: | G01N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5 | 代理人: | 张水俤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沥青 软化 试验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沥青性能测试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沥青软化点试验的模具。
背景技术
在土木工程中,沥青是应用广泛的防水材料和防腐材料,主要应用于屋面、地面、地下结构的防水,木材、钢材的防腐。沥青还是道路工程中应用广泛的路面结构胶结材料,它与不同组成的矿质材料按比例配合后可以建成不同结构的沥青路面,高速公路应用较为广泛。按照《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5052-2000)中沥青软化点试验(环球法)(T0606-2011)规定,将准备好的沥青样品注入模具试样环内冷却30分钟后,用热刮刀刮除环面上的试样,然后进行软化点测试。在使用热刮刀刮除环面上的试样时,模具在涂有隔离剂的试样底板上易滑动,试验人员一般使用镊子或手指夹住模具。由于模具为环状结构,如果使用镊子则不易夹取牢固,试样刮不平整;如果使用手指夹住模具,则会导致手指易被热刮刀烫伤。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用于沥青软化点试验的模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沥青软化点试验的模具,所述模具包括上开口的内腔截面呈倒凸字形的环体1和环圈部分2;环圈部分2包括两个与环体相连接的环圈;两个环圈对称分布在环体1两侧,保证试验时模具处于水平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沥青软化点试验的模具,所述环体1和环圈部分2是一体化成型结构,采用相同的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沥青软化点试验的模具,所述环圈部分3的水平厚度与环体1相同,为3mm,其内径为6mm,外径为8mm。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沥青软化点试验的模具,所述环圈设有内螺纹,内壁四周还均匀分布有多个细孔,孔径由内至外渐渐变小。环圈内壁螺纹及细孔的设置,可以针对不同的镊子夹取。
以下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沥青软化点试验准备工作步骤:按照《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5052-2000)中沥青软化点试验(环球法)(T0606-2011)规定,将模具置于涂有隔离剂的试样底板上,将准备好的沥青样品注入模具内至略高出环面。试样在室温冷却30分钟后,用镊子夹住环柄的圆环部分,使模具不易滑动,用热刮刀刮除环面上的试样,使其与环面齐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沥青软化点试验的模具优点在于:环圈部分的设计,便于镊子牢固夹取模具,避免了环球法测定沥青软化点试验中热刮刀刮除环面上的试样时,模具不易被牢固夹取而出现滑动的问题,有利于试样刮切平整,避免造成人身伤害;两个环圈对称分布在环体两侧,保证试验时模具处于水平状态;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用于沥青软化点试验的模具的示意图;环体-1、环圈部分-2。
图2:用于沥青软化点试验的模具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沥青软化点试验的模具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用于沥青软化点试验的模具,包括上开口的内腔截面呈倒凸字形的环体1和环圈部分2。环圈部分2包括两个环圈,两个环圈与环体相连接,试验中可使用镊子夹取环圈部分2,避免了环球法测定沥青软化点试验中热刮刀刮除环面上的试样时,模具不易被牢固夹取而出现滑动的问题,有利于试样刮切平整,避免造成人身伤害。两个环圈对称分布在环体两侧,保证试验时模具处于水平状态。环体1和环圈部分2是一体化成型结构,采用相同的材质;环圈部分的水平厚度与环体相同为3mm,内径为6mm,外径为8mm。所述环圈设有内螺纹,内壁四周还均匀分布有4个细孔,孔径由内至外渐渐变小。环圈内壁螺纹及细孔的设置,可以针对不同的镊子夹取。
以下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沥青软化点试验准备工作步骤:按照《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5052-2000)中沥青软化点试验(环球法)(T0606-2011)规定,将模具置于涂有隔离剂的试样底板上,将准备好的沥青样品注入模具内至略高出环面。试样在室温冷却30分钟后,用镊子夹住环柄的圆环部分,使模具不易滑动,用热刮刀刮除环面上的试样,使其与环面齐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215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纳米Ni-Zn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钒氮合金粉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