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合成纤维混凝土中纤维提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26635.7 | 申请日: | 2016-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463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年;李振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21/00 | 分类号: | G01B2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火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21228 | 代理人: | 李福义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纤维 混凝土 纤维 提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涉及生物质资源化高效综合利用领域,特别涉及合成纤维混凝土中纤维提取装置及其提取方法。
背景技术
自混凝土诞生以来,每年全世界混凝土材料使用量已经超过上百亿吨,这充分说明了混凝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用量最大、最重要的建筑结构材料。可以预计,在现今或者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混凝土材料仍然是最主要的工程结构材料之一。但是混凝土却存在抗拉强度低、脆性大和易开裂的缺点。目前,在混凝土中掺加纤维来克服混凝土材料的先天缺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纤维混凝土是以水泥净浆、砂浆或混凝土作为基材,以非连续的短纤维或连续的长纤维作增强材所组成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总称。通过在混凝土基材中掺加各类纤维,将抑制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并限制外力作用下裂缝的扩展,对混凝土随强度增长而抗拉、抗弯、抗冲击和韧性变差的现象也起到极大的改善作用。同时,对混凝土的抗渗、防水和抗冻等耐久性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纤维混凝土是一种具有非常好发展前景的工程材料。而我国工程界应用最广泛的是有机合成纤维和钢纤维。
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是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做原料而制得的化学纤维的统称。合成纤维用于增强水泥混凝土最早由 Goldfein .S.于1965年提出,并建议用聚丙烯纤维作为混凝土的掺和料建造美军工兵部队的防爆结构,此后逐渐引起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对混凝土的抗渗、防裂、耐磨、抗冲击、韧性、耐久性等综合性能有明显提升而价格又相对低廉的特点,合成纤维混凝土很快被工程界所青睐。目前应用较多的纤维品种有聚丙烯纤维、尼龙纤维、聚乙烯醇纤维和高弹模聚乙烯纤维。但合成纤维混凝土的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监控和把关,无疑影响了它未来的推广应用。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有效提取其中的合成纤维从而完成对其纤维体积率的测定,去保证纤维混凝土的质量水平。相对于钢纤维体积率检测方法的多样性而言,合成纤维体积率的检测还是非常空缺的,而其中合成纤维的有效提取更是完全空白。基于以上的技术背景,提出一种合成纤维混凝土中纤维提取装置及其提取方法是十分有必要且迫切的,它对于纤维混凝土的市场规范和发展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填补合成纤维混凝土中纤维提取的空白,提供了合成纤维混凝土中纤维提取装置及其提取方法,大幅提高了合成纤维混凝土纤维体积率测定的准确率,可以有力地把控纤维混凝土的质量水平,对纤维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有巨大推动作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合成纤维混凝土中纤维提取装置,包括PE方形水箱、筛网层、内侧支撑条、长方形橡胶条、圆形排水孔、圆胶塞和长方形孔;所述PE方形水箱的两侧内壁上设置有内侧支撑条,所述PE方形水箱一侧的设置有圆形排水孔,所述圆形排水孔内设置有筛网,圆形排水孔圆胶塞塞住,所述长方形孔与圆形排水孔设置在PE方形水箱的同一侧所述长方形孔的下边缘与内侧支撑条的上边缘对齐设置,所述筛网层包括橡胶圈 、筛网和PVC塑料板;所述筛网的四周外围设置有PVC塑料板,所述PVC塑料板的四周外围设置有橡胶圈。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PE方形水箱的长、高、宽的尺寸均不受限制,且PE方形水箱的体积设置为大于等于10倍的样品体积。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筛网的孔径设置为0.065cm。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长方形孔的宽度设置为1cm。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圆形排水孔设置在样品沉淀物表面以上且设置距离样品沉淀物表面高至少3cm。
合成纤维混凝土中纤维提取装置的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首先取出筛网层 ,将长方形橡胶条和圆胶塞塞好到装置上,使PE方形水箱的四周密封性良好;取5L的新鲜混凝土拌合物样品倒入PE方形水箱 ;
步骤2:一边向PE方形水箱注水一边进行第一次搅拌,注水速度设置小于3L/min,且第一次搅拌方向设置为由内而外搅拌,再由外而内搅拌,如此为一个周期,反复进行,直至注水至水箱处注水完成,注水完成后,再进行第二次搅拌,第二次搅拌方向设置为顺时针由内而外搅拌,搅拌时间设置为大于等于5min,待溶液表面第一次静止后,再进行第三次搅拌,第三次搅拌的方向设置为逆时针由内而外搅拌,搅拌时间设置为大于等于5min,待溶液表面第二次静止,可见大量纤维浮于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266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