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展频时钟信号EMI抑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35173.5 | 申请日: | 2016-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72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天强;岳钢;王泽龙;韩雁斌;朱天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伟世通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H7/06 | 分类号: | H03H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1128 | 代理人: | 严新德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徐汇***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展频 时钟 信号 emi 抑制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学领域,尤其涉及汽车电子技术,特别是一种无展频时钟信号EMI抑制电路。
背景技术
对于时钟信号的EMI(电磁干扰)抑制方案主要有接地、屏蔽、滤波和展频几种传统方法,但是在汽车电子日益复杂的环境下,这几种传统方法具有以下缺陷:
1)采用接地方法来抑制EMI:由于车载电子体积比较小,各个功能模块之间很容易出现串扰现象,当时钟信号的频率落入其他模块的工作频率范围内时,采用接地方法来抑制EMI会降低其他模块工作的稳定性。
2)采用金属屏蔽罩来抑制EMI:这种方法只能够降低相关模块辐射出的干扰,对于经过PCB走线的时钟信号,这种方法无法降低通过传输线辐射导致的EMI问题。
3)采用滤波方法来抑制EMI:单纯使用滤波会降低时钟信号波形的幅值和相位,会影响电路的工作稳定性。
4)采用展频方法来抑制EMI:这种方法对各种时钟信号采用展频的技术对特定频率进行展频处理,用来降低时钟信号及其谐波的能量辐射,但该技术只能降低特定频率附近的能量辐射,对于没有展频功能的频率信号以及较宽的频域范围内不能实现很好的降低能量辐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抑制时钟信号的EMI,且无需展频的无展频时钟信号EMI抑制电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无展频时钟信号EMI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磁珠、第一电阻器、第一电感器、第一电容器、第二电容器、第三电容器、第一钳位二极管、第二钳位二极管,及至少一个时钟信号源;
各个时钟信号源的输出端通过磁珠接到第一电阻器的输入端,第一电阻器的输出端接第一电容器到地,并且第一电阻器的输出端接第一钳位二极管到地,并且第一电阻器的输出端接第二电容器到地;
所述第一电感器的输入端接第一电阻器的输出端,第一电感器的输出端接第三电容器到地,并且第一电感器的输出端接第二钳位二极管到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展频时钟信号EMI抑制电路,利用磁珠来吸收高频干扰,利用电阻与电容构成的频率低通滤波来降低高频信号能量对外的辐射,利用钳位二极管来防止静电浪涌脉冲的干扰,并利用π型滤波器进行整形,可以对时钟相位偏移校正、提高前端降低的时钟幅值,还可以滤除处理器芯片反射出的CLK高次谐波信号,能有效抑制时钟信号的EMI,且时钟信号无需展频,降低了整体频域范围的辐射,同时又不影响时钟信号的相位和幅度,并且电路成本较低,同时又对EMC辐射等有着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时对于汽车电子内部的收音机部分beat noise降低有着很好的抑制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展频时钟信号EMI抑制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中的顿号均表示和的关系。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无展频时钟信号EMI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磁珠ATTN1、第一电阻器R1、第一电感器L1、第一电容器C1、第二电容器C2、第三电容器C3、第一钳位二极管D1、第二钳位二极管D2,及至少一个时钟信号源CLOCK;
各个时钟信号源CLOCK的输出端通过磁珠ATTN1接到第一电阻器R1的输入端,第一电阻器R1的输出端接第一电容器C1到地,并且第一电阻器R1的输出端接第一钳位二极管D1到地,并且第一电阻器R1的输出端接第二电容器C2到地;
所述第一电感器L1的输入端接第一电阻器R1的输出端,第一电感器L1的输出端接第三电容器C3到地,并且第一电感器L1的输出端接第二钳位二极管D2到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伟世通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延锋伟世通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351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