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液伺服进给系统可靠性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46368.X | 申请日: | 2016-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12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罗巍;陈菲;吴越;杨兆军;许彬彬;郑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9/414 | 分类号: | G05B19/41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201 | 代理人: | 齐安全,胡景阳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伺服 进给 系统 可靠性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精密制造技术和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一种试验装置,更确切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液伺服进给系统可靠性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电液伺服系统综合了电气和液压两方面的特长,具有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输出功率大、信号处理灵活、易于实现各种参量的反馈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冶金、制造业等重要领域,同时电液伺服系统在数控机床的进给系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数控机床的功能执行部分是伺服进给系统,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主要取决于伺服进给系统。电液伺服进给系统的可靠性,尤其是精度可靠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加工精度以及产品的加工质量。电液伺服进给系统的精度可靠性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系统进给精度指标在规定公差范围之内的能力,而超出规定公差范围就是精度失效。在实际生产中,电液伺服进给系统会出现因精度不稳定而出现的精度失效,或是因为油温过高、油路堵塞、漏油现象、系统压力不足等出现的故障。对电液伺服进给系统进行可靠性试验及性能参数的检测、数据分析以及提出改进措施是提高电液伺服进给系统可靠性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数控机床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国内对电液伺服进给系统的可靠性试验较少,仅有一些是在空载时进行的定位精度与重复定位精度的检测,不具备模拟加载功能,加载情况下也仅能够对液压元件的性能进行检测,不是真正意义的电液伺服进给系统的可靠性试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目前国内没有具备模拟数控机床电液伺服进给系统加载功能的可靠性试验装置和可靠性试验方法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电液伺服进给系统可靠性试验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电液伺服进给系统可靠性试验装置包括电液伺服进给系统、加载系统、检测系统与控制系统;
所述的电液伺服进给系统包括床身底座、2套结构相同的滚动导轨副、高频响方向阀、液压站与模拟工作台。
所述的加载系统包括加载油缸支撑架、加载油缸、加载油路块、比例减压阀与2号浮动接头。
所述的检测系统包括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压差发讯器、5号压力传感器、激光干涉仪、1号光电开关与2号光电开关。
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伺服阀控制器与多芯插头。
所述的电液伺服进给系统通过床身底座安装在地基上,模拟工作台通过2 套结构相同的滚动导轨副安装在床身底座的顶端为滑动连接,液压站安装在床身底座右侧的地基上,液压站的主进油口、主出油口通过加载油路块和加载油缸的进油口、出油口管路连接;加载系统通过加载油缸支撑架与加载油路块安装在床身底座顶端的左侧,加载油缸通过2号浮动接头与模拟工作台的左端面固定连接;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液压站中油箱的顶端,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的一端伸入液压站的油箱中,压差发讯器安装在压油过滤器上,5号压力传感器安装在液压站中的液压站油路块上,激光干涉仪安装在床身底座的右前方,1号光电开关与2号光电开关安装在床身底座前端面的左右两端;伺服阀控制器与高频响方向阀电线连接,比例减压阀与多芯插头的输出端电线连接,控制系统分别和电液伺服进给系统、加载系统与检测系统信号线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控制系统分别和电液伺服进给系统、加载系统与检测系统信号线连接是指:
所述的多芯插头输入端的I0.6接口与压差发讯器的电气线相连接,多芯插头输入端的I0.7接口与1号光电开关的电气线相连接,多芯插头输入端的I1.0 接口与2号光电开关的电气线相连接;多芯插头输出端的O2.5接口与插装式电磁换向阀的电气线相连接,多芯插头输出端的O2.6接口与比例减压阀的电气线相连接,多芯插头输出端的O2.7接口与电磁溢流阀的电气线相连接,多芯插头输出端的O3.0接口与O3.1接口分别和板式电磁换向阀的两根电气线相连接;所述的控制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卡模拟量信号通道1~通道8的采集接口依次与高精度光栅尺、激光干涉仪、铂电阻温度传感器、3号压力传感器、4号压力传感器、1号压力传感器、2号压力传感器与5号压力传感器的电气线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463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烯烃氧化方法、反应装置和系统
- 下一篇:用于电子器件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