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加油站埋地双层管道外层套管渗透性测试的密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53144.1 | 申请日: | 2016-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17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甄永乾;陶彬;程庆利;张玉平;刘全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5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加油站 双层 管道 外层 套管 渗透性 测试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油站外层套管渗透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加油站埋地双层管道外层套管渗透性测试的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加油站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截止到2014年,我国现有加油站约11万座。随着加油站新型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加油站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加油站地下储运设备的渗泄漏,已成为污染地下水源的主要源头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加油站的埋地管道使用的是无缝钢管,但钢管抗腐蚀能力较弱,其造成的渗漏是一个很严重环境的问题,因此具有抗腐蚀性能的热塑性塑料双层管道逐渐得到推广。但EN14125对双层管道外层套管的渗透性要求为24g/dm2,但外层套管壁厚较小,容易变形,因此密封难度较大,无法准确的测量外层套管的渗透性。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加油站埋地双层管道外层套管渗透性测试的密封装置,以提高外层套管密封的密封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方案包括:
一种用于加油站埋地双层管道外层套管渗透性测试的密封装置,其包括用于封堵待测管的第一端盖,其中,第一端盖上均匀布置有多根轴向固定柱,多个轴向固定柱的另一端与第二端盖相连接,第二端盖的中部上设置有进油通孔,进油通孔配置有一密封螺帽,第一端盖与第二端盖之间形成用于固定待测管的夹持空间。
所述的密封装置,其中,上述第一端盖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与待测管的口径相匹配,第一密封圈上设置有第一外圈,第一端盖与第一外圈用于夹持第一密封圈外沿。
所述的密封装置,其中,上述第二端盖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与待测管的口径相匹配,第二密封圈上设置有第二外圈,第二端盖与第二外圈用于夹持第二密封圈外沿。
所述的密封装置,其中,上述轴向固定柱与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均通过紧固螺母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加油站埋地双层管道外层套管渗透性测试的密封装置,将待测管的一端通过第一端盖封堵,待测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端盖相连接,并通过相应的轴向固定柱将第一端盖与第二端盖固定,此时通过近油通孔向待测管内注油,待测管内注满油后,通过密封螺帽封堵进油通孔,保证了待测管的密封性,然后测试待测管的渗透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加油站埋地双层管道外层套管渗透性测试的密封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加油站埋地双层管道外层套管渗透性测试的密封装置,如图1与图2所示的,其包括用于封堵待测管的第一端盖1,其中,第一端盖1上均匀布置有多根轴向固定柱4,多个轴向固定柱4的另一端与第二端盖8相连接,第二端盖8的中部上设置有进油通孔11,进油通孔11配置有一密封螺帽10,第一端盖1与第二端盖8之间形成用于固定待测管5的夹持空间。
更进一步的,上述第一端盖1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2,第一密封圈2与待测管5的口径相匹配,第一密封圈1上设置有第一外圈3,第一端盖1与第一外圈3用于夹持第一密封圈2外沿。而且上述第二端盖8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7,第二密封圈7与待测管5的口径相匹配,第二密封圈7上设置有第二外圈6,第二端盖8与第二外圈6用于夹持第二密封圈7外沿。通过相应密封圈以及端盖、外圈的配合,更进一步提高了对待测管5的密封性。而且上述轴向固定柱4与第一端盖1、第二端盖8均通过紧固螺母9相连接。
当然,以上说明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列举上述实施例,应当说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显变形形式,均落在本说明书的实质范围之内,理应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531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