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换热器芯部的板片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54587.2 | 申请日: | 2016-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21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刘莹;刘俊秀;肖波;韩芳明;崔庆龙;王文博;李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海鹰(哈尔滨)钛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3/08 | 分类号: | F28F3/0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23211 | 代理人: | 杨佳龙 |
地址: | 150028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换热器 板片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换热器芯部的板片组,属于换热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微通道换热器已广泛的应用到船舶、汽车、空调等行业,微通道换热器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已经成为了当今换热器研究开发的重要新方向。但是目前,使用简单的换热器芯部结构不能实现多种流体换热。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热器芯部的板片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换热器芯部的板片组,所述换热板片分为I型板片和II型板片,并以下任一一种方式组成:
1)由多个单面构造有内凹的微通道的换热板片叠压组成;
2)由多个双面构造有内凹的微通道的换热板片与隔板交替叠压组成;
3)有多个单面构造有内凹的微通道的换热板片、多个双面构造有内凹的微通道的换热板片以及隔板交替叠压组成;
所述I型板片,其板面上构造有凹陷的单向式微通道;所述单向式微通道连通构造于板片中部的流体进口或出口以及构造于板片边缘的流体出口或进口;单向式微通道在进口和出口之间没有分叉或分流,流体从进口进入沿通道由出口流出;单向式微通道的形式可一个或多个螺旋通道的形式,也可围绕板片几何中心经过多次弯折后形成。
所述II型板片,其板面上构造有凹陷的多向式微通道;所述多向式微通道内构造有翅片,并通过翅片构造出的分叉通道连通位于板片同一侧面边缘的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多向式微通道在位于II型板片的边缘弧形平台包围的中部凹陷区域内,在凹陷区域内,设有多个翅片,使换热流体进入微通道后经过多次分流后从出口流出。
所述叠压,相邻的两个平面一个为设有内凹微通道的平面,一个为没有微通道的平面。
优选地,所述没有微通道的平面,为隔片的平面或单面构造有内凹微通道换热板片的没有设置微通道的平面。
优选地,相邻换热板片侧面叠压形成流体通道,流通不同换热流体的流体通道的出口和进口在垂直于板片平面上的投影彼此错开,不相互重叠,以便于安装不同换热流体的流入管道和流出管道。
优选地,所述换热板片上构造有供换热流体沿垂直于板片平面方向流通的通孔,以供换热流体流通。
更优选地,所述通孔位于板片的几何中心或以换热板片的几何中心为中心分布。通孔可以是一个位于板片几何中心的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孔,也可以是多个围绕换热板片的几何中心为中心对称分布,或者以几何中心为圆心,在其外周沿圆周阵列分布。
优选地,所有板片上的通孔的形状、数量和位置相同,以保证相邻两个都设有微通道的板片能够完全契合,形成流通通道。
更优选地,I型板片的单向式微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位于板片边缘的流体进口或入口以及位于板片中间的通孔。
更优选地,通孔连通一条或多条单向式微通道。例如,可以采用一条微通道连接一个通孔的形式、亦可以采用多条微通道连通一个通孔的形式、或者多条微通道连接多个通孔,每个微通道对应一个通孔的形式。
优选地,II型板片的通孔周围设有与板片边缘弧形平台相平齐的凸台。
更优选地,II型板片的相邻边缘弧形平台之间为凹陷的流体进口或出口。
优选地,所述板片是可以是不锈钢、钛合金、铜合金等金属材料,也可以是陶瓷、PVC等非金属材料,厚度为1.5-4.0mm,表面粗糙度为1.6-3.2μm,平面度小于10μm。
优选地,所述板片为圆形、梯形、正多边形等。
更优选地,所述板片的形状为圆形。
上述板片的结构特征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均可通过现有方法获得,如铣削、冲压、化学蚀刻、焊接等方式。本实用新型不对具体获得方法进行限定,凡能通过现有方法获得上述特征的产品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单向式微通道是指:在进口和出口之间没有分叉或分流,流体从进口进入沿通道由出口流出的微通道。
所述的多向式微通道是指:在进口和出口之间设有导致流体分流或分叉的机构,使流体经过一次或多次分离或分叉后有出口流出的微通道。
所述板片经过叠压组合后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焊接固定、也可以是通过螺栓、螺栓、固定板等或其他方式夹紧或压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获得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海鹰(哈尔滨)钛业有限公司,未经航天海鹰(哈尔滨)钛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545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植物促进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矿区镍污染土壤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