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防撞梁总成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66267.9 | 申请日: | 2016-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178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吴春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36 | 分类号: | B60R21/36;B60R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陶敏,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防撞梁 总成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和汽车。
背景技术
防撞梁是为了使汽车在碰撞中少受或不受破坏而设置的梁结构,主要承担抵御碰撞变形,分散碰撞能量的作用。前防撞梁位于车身前端、前保险杠后方,并且通过吸能盒和纵梁连接。在低速碰撞下,前防撞梁通过自身的高强度结构,将能量分散给吸能盒,从而减轻低速碰撞时汽车的损坏程度;在高速碰撞下,前防撞梁将碰撞能量均匀传递给纵梁等承受部件。
目前,前防撞梁大多采用热成型的高强度钢或铝型材制作而成,为了达到对防撞梁强度的要求,通常选择屈服强度较高的高强钢板,其虽能对整车碰撞起到吸能作用,然而对碰撞到的行人无任何保护,甚至还会对行人造成人身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和汽车,该前防撞梁总成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够对行人和汽车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本体、气囊、气体发生器和控制部,所述气囊折叠设置在所述前防撞梁本体上,所述控制部能够发出点火信号,所述气体发生器能够接收所述点火信号并向所述气囊充气。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为手动控制按键,所述手动控制按键在按下状态发出点火信号。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为电子控制单元,所述前防撞梁总成还包括用于对预设参数进行检测的检测器,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在所述预设参数满足预设值时发出点火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参数包括障碍物距离和车轮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在障碍物距离小于1m和车轮速度大于50km/h时发出点火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器包括测距雷达和轮速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前防撞梁本体为辊压件。
进一步地,所述前防撞梁本体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端向外设置,所述气囊折叠放置在所述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在充气状态下至少覆盖前保险杠和发动机盖前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设有上述任一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前防撞梁总成在前防撞梁本体上设置有气囊,在汽车即将发生碰撞前,通过控制部发出点火信号,从而使气体发生器向气囊充气形成气垫,在碰撞时气垫能够压缩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进而能够对行人和汽车形成有效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前防撞梁总成在气囊未开启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前防撞梁总成在气囊开启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气囊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防撞梁本体;2:气囊;3:测距雷达;4:轮速传感器;5:发动机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本体1、气囊2、气体发生器(未图示)和控制部(未图示),气囊2折叠设置在前防撞梁本体1上,控制部能够发出点火信号,气体发生器能够接收点火信号并向气囊2充气。
本实用新型的前防撞梁总成在前防撞梁本体1上设置有气囊2,在汽车即将发生碰撞前,通过控制部发出点火信号,从而使气体发生器向气囊2充气形成气垫,在碰撞时气垫能够压缩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进而能够对行人和汽车形成有效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对控制部的控制方式不作严格限制,可以手动控制或者自动控制。
在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为手动控制按键,手动控制按键在按下状态发出点火信号;在该实施方式下,驾驶员在碰撞即将发生前,可以手动按下该手动控制按键,从而使气体发生器向气囊2充气以形成气垫。对手动控制按键的设置位置不作严格限制,只要设置在驾驶员易于操作的位置即可,例如可以集成在汽车的控制面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662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SAB吹气式内折叠气囊卷绕折叠机
- 下一篇:一种汽车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