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仿生鱼饵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74644.3 | 申请日: | 2016-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381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马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俊 |
主分类号: | A01K85/14 | 分类号: | A01K85/14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34117 | 代理人: | 吴奇 |
地址: | 264200 山东省威海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生 鱼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生鱼饵。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造鱼饵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上销售的人造渔饵大都是由实心的软橡胶制成,然后在软橡胶制成的鱼形鱼饵前部设置挂钩用于连接鱼线,在鱼饵后部和下部设置钓钩用于悬挂饵料,这种鱼饵由于质量轻,在水中是漂浮状态,其位置比较偏上,不能满足垂钓的水位要求,而且吊钩很容易脱落,影响垂钓效果;市面上还有另外一种是由硬质塑料制成鱼饵,在鱼饵内部开设空腔,空腔内设置钢珠,用于增加鱼饵重量,方便鱼饵沉到水位,但是钢珠质量不可变,导致鱼饵质量固定,从而不能满足鱼饵沉到不同水位的要求,而且在鱼饵后部和下部设有挂钩,挂钩容易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仿生鱼饵,使得鱼饵能沉到不同水深的水域,同时避免吊环的脱落,而且能避免鱼形壳体脱钩。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仿生鱼饵,包括有内部为空腔的软质鱼形壳体,鱼形壳体头部下方安装有向下倾斜的挡水板,挡水板可以起到平衡浮力作用,而且挡水板较薄,可以冲破水的阻力,便于鱼饵游动前进,所述鱼形壳体空腔内设有一端从鱼形壳体头部伸出、另一端从鱼形壳体尾部伸出的平衡杆,平衡杆两端设有与平衡杆一次成型的吊环,平衡杆中间部位连接有配重块,配重块从鱼形壳体底部穿出,配重块底端设有吊环,鱼形壳体底端还开有配重调节孔。鱼饵头部吊环用于连接鱼线,使用时,人拉着鱼线带动鱼饵在水中游动,由于挡板较薄可以冲破水的阻力,便于鱼饵前进,营造一种鱼真实游动的氛围,可以提高鱼的上钩率。
优选地,所述配重块为两头直径大于中部直径的柱状块,形壳体卡进柱状块中部,这样卡合更紧密,更有效防止水从隙缝处进入鱼饵空腔内。
优选地,所述配重块与平衡杆固定连接,采用模具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配重块轴线位于鱼形壳体头部和尾部连线的五分之二位置处且靠近鱼形壳体头部。
优选地,所述平衡杆两端还设有环绕平衡杆的挡块。
优选地,所述挡块与吊环之间设有一距离。
优选地,位于鱼形壳体头部的挡块为喇叭形结构,位于鱼形壳体尾部的挡块为圆台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喇叭形结构的挡块前端面最大直径为0.5cm。
优选地,所述配重调节孔位于鱼形壳体尾部下方。
优选地,所述配重调节孔为圆孔,其直径在1-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软质鱼饵,可以保证鱼饵在水中浮起,而且吊环与平衡杆、平衡杆与配重块由模具一次成型,防止了吊环脱离鱼饵,在空腔下设置配重块可以保证鱼饵在水中游动的稳固性,配重调节孔用于吸水或排水来增加或减轻鱼饵重量,方便鱼饵沉到不同深度水位,挡块可以防止软质鱼形壳体脱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仿生鱼饵,包括有由橡胶等软质材料制作、内部为空腔的鱼形壳体1,鱼形壳体1头部下方安装有向下倾斜的挡水板2,挡水板2可以起到平衡浮力作用,而且挡水板2较薄,可以冲破水的阻力,便于鱼饵游动前进。
鱼形壳体1的头部和尾部分别设有小通孔,鱼形壳体1底部设有大通孔,平衡杆4一端从鱼形壳体1头部小通孔伸出、另一端从鱼形壳体1尾部小通孔伸出,平衡杆4两端设有吊环5,平衡杆4中间部位连接配重块3,配重块3从大通孔穿出鱼形壳体1,配重块3最好为两头直径大于中部直径的柱状块,大通孔口部配合卡进柱状块中部直径小的位置,这样卡合更紧密,更有效防止外部的水溢进鱼饵空腔内,而且配重块3轴线位于鱼形壳体1头部和尾部连线的五分之二位置处且靠近鱼形壳体1头部,这样充分保证鱼形壳体1的浮力和稳固性,使得鱼饵在游动中不会倾倒。配重块3底端设有与配重块3一次成型的吊环5,吊环5与平衡杆4一次成型且平衡杆4与配重块3由模具一次成型,这样就不会发生吊环5脱落现象。
特别的,在制造时应该在平衡杆4两端与吊环5间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处设置挡块7,挡块7为喇叭形结构,挡块7前端面最大直径为0.5cm,这样设置可以有效防止鱼饵被咬住后在拖动鱼饵的过程中鱼形壳体1脱离平衡杆4,这样会使得鱼形壳体1脱钩,导致上钩的鱼又跑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俊,未经马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746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调器除霜逻辑控制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实现变频空调防火控制的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