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衬氟塑管道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75271.1 | 申请日: | 2016-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303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白子瑜;庄玮;鲁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23/02 | 分类号: | F16L23/02;F16L23/18;F16L47/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衬氟塑 管道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衬氟塑管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衬氟塑管道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石油、化工、染化、农药等行业中,常常需要通过管件对一些具有腐蚀性的溶剂进行输送,而这些溶剂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和挥发性,而如果采用普通的金属管进行输送,其必然会对金属管件进行腐蚀,因此采用纯金属的管件不适合使用;因此,市场上也出现了针对此种情况使用的防腐蚀的管件,与普通管道相比,衬氟塑的管道在与其它管对接部位的连接处的密封性是很重要的,而现有技术中的管道连接时其仍采用传统的钢管一端绞外螺纹与匹配的双节或三通等等连接件的内螺纹通过螺纹啮合的连接方式,由于管道会因为实际需求裁切长短,并且连接件的内螺纹上也无法内衬氟塑材料,此种方式使得钢管的端部与连接件之间螺纹连接的部位暴露在输送的液体中,容易导致接头部位腐蚀,进而使管道使用寿命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新颖、密封效果好的衬氟塑管道的连接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衬氟塑管道的连接结构,包括内部衬有第一内衬管的第一管件、用于与该第一管件对接且内部衬有第二内衬管的第二管件;其特征在于:用于与所述第二内衬管对接的所述第一内衬管的端部的内径向轴线方向渐缩,且用于与所述第一内衬管对所述第二内衬管的端部的内径亦向轴线方向渐缩;所述第一内衬管的端部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管件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内衬管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匹配的第一环形嵌入体,所述第二管件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匹配的第二环形嵌入体;在所述第二管件的端部还设置有可套在所述第一管件上的套管;所述第一内衬管与所述第二内衬管对接后,所述第一环形嵌入体插入至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所述第二环形嵌入体插入至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所述第一管件的外壁上还设置有若干个环绕该第一管件外壁设置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管件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数目相同、位置对应的第二固定板;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通过螺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环形嵌入体与所述第二环形嵌入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柔性密封垫圈。
优选的,所述第一环形嵌入体内侧的第二内衬管的端部还设置有第三柔性密封垫圈。
优选的,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设置有第一柔性密封垫圈,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设置有第四柔性密封垫圈。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件的外壁上还设置有至少三个环绕该第一管件外壁设置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管件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数目相同、位置对应的第二固定板。
进一步的,所述螺杆两端均设置有螺母。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件及第二管件均为金属管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内衬管、第二内衬管均为聚全氟乙丙烯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将第一内衬管、第二内衬管端部的内径设计为向轴线渐缩的结构,在应用中其流动的液体可以在该内壁的引导下上向第一管件及第二管件连接处的中心聚集,如此可以降低流体对连接处的压力,避免流体在连接处因压力过大从连接处被挤出,同时,为了实现密封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环形嵌入体与环形凹槽的配合,首先可以很好的实现将第一管件与第二管件有效的对接,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通过固定板及螺杆的配合可以实现对第一管件与第二管件的连接和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未对接的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对接后的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二管件,2-第二内衬管,3-第一管件,4-第一内衬管,5-第二内衬管的端部,6-第一内衬管的端部,7-第二环形凹槽,8-第一柔性密封垫圈,9-第一环形凹槽,10-第四柔性密封垫圈,11-第一环形嵌入体,12-第三柔性密封垫圈,13-第二柔性密封垫圈,14-第二环形嵌入体,15-第二固定板,16 -第一固定板,17-螺杆,18-螺母,19-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752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三个串行接口的集控式喂料装置控制器
- 下一篇:一种开关型室温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