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坑支护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89935.X | 申请日: | 201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773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董慧超;刘志强;韩泽坤;冯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265 | 代理人: | 王震秀 |
地址: | 1000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支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的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坑支护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基坑是指为进行建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的空间,开挖后,建筑基坑的周围产生多个临空面,构成基坑围体,我们将基坑围体的某一侧面称为基坑侧壁;
建筑基坑的开挖必然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地下施工结构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撑、加固与保护措施,这就是基坑支护;
当前,随着全国各个大城市新项目的投入及旧城拆迁改建,建设工程的基坑工程,在数量、开挖深度、平方尺寸以及使用领域等方面都得到高速的发展,深大基坑已非常普遍,传统的放坡开挖技术以及采用少量钢板桩支护技术已经难以保证地下施工结构及建筑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
建筑基坑工程一般位于建筑密集、环境复杂的地区,一旦发生倒塌等事故后,将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同时支护措施作为临时性支护结构,基坑工程的支护设计又不得不考虑经济因素,因此在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因地制宜、合理选型,达到安全、经济的和谐统一是设计、施工人员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在具备地下轨道交通的大型城市中,建筑基坑的支护施工还要充分考虑地下交通的安全性,基坑工程作为建筑施工中的基础工程,在前期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目前对处在地铁结构附近的基础工程进行基坑的设计施工时,往往碰到一系列的问题与困难,比如空间狭小、地铁结构周围无法进行有效支护措施、无法保证控制微小变形等问题;例如:对于拟建结构系统距离既有地铁轨道结构6m-12m,且建筑基坑深于地铁轨道结构,且基于基坑地质环境的主要地层为粉土层、粘土层和砂土层,且受第二层地下水潜水的影响,基于复杂的工程地质情况和周边环境,常规基坑支护方式已无法满足安全可行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系统,该系统设计科学,结构安全、稳定,可以提高整体性价比及安全系数的同时,更加适用于空间狭小的特殊施工环境,在保证既有轨道结构稳定、线路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安全、经济的进行现有基坑工程。
一种基坑支护系统,其中:
一种基坑支护系统,包括:围护桩子系统和地下水控制子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围护桩子系统包括:围护桩,所述围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还开设有肥槽,所述围护桩上还连接有冠梁、连梁和腰梁,所述围护桩之间设置有桩间土防护结构,注浆花管、预应力锚杆和钢支撑结构,所述冠梁设置在围护桩的顶部,所述腰梁固定设置在围护桩的中部,所述连梁设置在冠梁前后排之间;所述注浆花管与桩间土防护结构连接固定,所述预应力锚杆与腰梁连接固定,所述钢支撑与钢围檩连接固定;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围护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围护桩采取隔桩施工,垂直度偏差为0.5%;
所述围护桩采用双排围护桩设置,排间距4000mm;
所述围护桩包含主筋、加强箍筋、螺旋筋,所述围护桩的桩径1000mm,桩间距1700mm,桩长26.50m,所述主筋共22根,每根所述主筋的规格为直径25mm的HRB400钢筋,所述加强箍筋为直径16mm的HRB400钢筋,所述加强箍筋沿围护桩桩身间距2000mm布设,所述螺旋筋为直径8mm的HRB300钢筋,所述螺旋筋沿围护桩桩身间距200mm布设;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围护桩中还设置有钢筋保护层;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优选为50mm;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冠梁亦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冠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800mm,包括主筋、箍筋,所述冠梁的主筋共14根,每根所述冠梁的主筋规格为HRB400直径22mm的钢筋,所述箍筋为直径8mm的HRB300钢筋,所述箍筋之间间距200mm;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桩间土防护结构为钢筋网片结构,并分别与两边围护桩焊接;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钢筋网片结构上表面还需要喷射上混凝土面层;
所述肥槽宽度设为0.1m;
进一步的,所述地下水控制子系统包括,止水帷幕;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止水帷幕采用水泥浆结构,使用三重管高压旋喷注浆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水泥浆中水、水泥灰的质量比采用:0.9比1.1,经多次实验验证此种比例能够达到最佳的止水作用效果;
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水泥掺量取土的天然质量的25%-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899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