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粘度测定仪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95510.X | 申请日: | 2016-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325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杨黔;周飞;张兵兵;吕晓舜;乔东华;何飞;余崇俊;后明山;邹子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12 | 分类号: | G01N11/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爱迪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341 | 代理人: | 何婷 |
地址: | 550081 贵州省贵阳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度 测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粘度检测仪。
背景技术
目前,在测定液体粘度的方法中,使用最普遍的为落球法,即在一个垂直放置的玻璃筒中盛满欲测定的液体,在玻璃筒上做两个记号以在玻璃筒上划定一段距离,当小球从玻璃筒的顶部在液体中下落至第一道记号时开始计时,至第二道记号时停止计时,通过时间间隔及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小球的运动速度,再根据小球与玻璃筒的直径,小球与液体密度等参数计算液体的粘度。
在此过程中最关键的便是如何准确的测定小球经过两道记号的时间间隔,目前一般的测量方法为目测法和光测量法,如采用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光电门等。采用光测量法的精度都很高,可精确记录小球经过记号时的时间。但是在测量过程中,往往是采取人工投球或者翻板投球的方式,该方式会给测量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粘度检测仪,能够保证测试球在同一高度下落,且下落时的初始速度为零,可精确测量液体的粘度,操作简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粘度测定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试球;
透明测试管,测试管设有上下两个刻度,且下端密封,上端设置有开关管卡,开关管卡用于放置测试球,当开关管卡水平打开时,测试球自由下落;
底座,底座带有固定支架和连接杆,用于固定支撑测试管;
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设置两组,分别设置在测试管外侧的上下两个刻度处;
控制仪,控制仪和红外传感器相连,用于采集红外传感器的信号,并记录测试球分别经过测试管上下两个刻度时的时间。
可选地,控制仪还与开关管卡连接,控制开关管卡的打开或关闭,并根据开关管卡的打开或关闭相应的控制红外传感器的打开或关闭。
可选地,开关管卡呈关闭状态时形成有凹槽或通孔结构,用于固定放置测试球。
进一步地,凹槽或通孔的中心位于测试管的中心轴线上。
可选地,连接杆带有铁圈;
测试管的外圈设置有圆锥形的支撑件,用于支撑测试管垂直放置于铁圈中。
可选地,底座上设有水平气泡,可通过底座底部的螺钉调整水平气泡的方向,以使底座呈水平放置。
可选地,距测试管上端端口10mm处设置有第三刻度;
开关管卡设置在第三刻度和测试管上端端口之间。
可选地,测试管长为350mm,内径为25mm,上下两个刻度距两端端口的距离均为50mm。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球的直径为10mm-20mm。
可选地,控制仪包括显示器;
显示器的显示精度大于0.1s。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测试管上设置有开关管卡,能够保证测试球在同一高度下落,且下落时的初始速度为零,采用红外传感器感应测试球经过上下刻度时的信号,通过控制仪对信号进行处理和显示,可精确测量液体的粘度,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方式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粘度测定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粘度测定仪的信号处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本粘度测试仪测定的是液体的条件粘度,即为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规格的测试球垂直下落通过盛有待测液体的测试管的上、下刻度所需要的时间,以秒(S)表示。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955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连接端子
- 下一篇:前掀式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