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调箱滴水管组件、车载空调器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97284.9 | 申请日: | 2016-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42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刚;李国庆;刘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F24F1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002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滴水 组件 车载 空调器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箱滴水管组件、具有该空调箱滴水管组件的车载空调器和具有该车载空调器的车辆。
背景技术
空调箱滴水管用于导出空调器内的冷凝水,相关技术中,空调箱滴水管为通管结构,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空调箱滴水管为直线形,在使用的过程中,室外的灰尘、粉尘等杂质易通过空调箱滴水管进入空调箱内,并粘接在冷凝器芯体表面,使冷凝器芯体的换热性能降低,并产生异味,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护性能好的空调箱滴水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空调箱滴水管组件的车载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载空调器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箱滴水管组件,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依次相连的连接段、液封段和引出段,所述连接段的远离所述液封段的一端适于与空调箱相连,所述液封段设置为适于形成连通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箱滴水管组件,通过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空调箱与外界的隔离,可以防止灰尘、粉尘等杂质侵入冷凝器芯体,防止冷凝器芯体的热交换性能下降,防止异味产生,且空调箱滴水管组件的结构简单,成本低。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调箱滴水管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液封段形成为S形。
可选地,所述液封段形成为波浪形。
可选地,所述液封段的弯曲处具有弧形倒角。
可选地,所述的空调箱滴水管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引出段外,且适于与车体上的过孔配合。
可选地,所述管体为塑料管或橡胶管。
可选地,所述连接段套设在所述空调箱的底部的硬管外。
可选地,所述引出段从靠近所述液封段的一端到另一端向下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载空调器,设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空调箱滴水管组件。
所述车载空调器与上述的空调箱滴水管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如第二方面任一种所述的车载空调器。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车载空调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箱滴水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箱滴水管组件100,管体10,连接段11,液封段12,引出段13,密封圈20,空调箱200,硬管2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首先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箱滴水管组件100。
如图1所示,空调箱滴水管组件100包括管体10,管体10包括依次相连的连接段11、液封段12和引出段13,连接段11的远离液封段12的一端适于与空调箱200相连,液封段12设置为适于形成连通器。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箱200的腔体内安装有冷凝器芯体,在空调器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至少依次通过液封段12和引出段13导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972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