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冷式冷藏车厢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97911.9 | 申请日: | 201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363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8 |
发明(设计)人: | 吴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技学院;吴坚 |
主分类号: | B62D33/04 | 分类号: | B62D33/04;B60H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2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冷式 冷藏 车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设备冷藏车,尤其是一种蓄冷式冷藏车厢。
背景技术
目前,蓄冷式冷藏运输是一种优势较为明显的冷藏冷冻食品保鲜运输技术,不仅能充分保证冷藏运输的连续性和温度的稳定性,保证冷冻冷藏货物的运输质量,而且由于利用谷电充冷,充分降低了运行成本,具有节能环保及运行费用低的优势。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蓄冷板都被设计为长方体的板状结构,该种结构的蓄冷板与空气之间的换热效率不高,蓄冷效果差。如公开号为CN10548058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示温楔形蓄冷板,包括:外壳本体,构成蓄冷板的主体;上述外壳本体为空心的板状结构,在外壳本体内部形成中空的蓄冷剂充填空间;外壳表面设置温感示标;外壳本体的两侧面上分别设置形状大小相互配合的导槽和导轨;外壳本体侧面的顶端宽度大于底端宽度,形成楔形结构。在冷链物流运送的过程中,可方便地将蓄冷板插入到运送物之间的缝隙中,通过温感示标可以直观获得蓄冷板温度,多个蓄冷板还可以按需组合使用,分布在运送物之间,从而使蓄冷剂在运送物之间的冷量释放和传输更加均匀。但它没有增加蓄冷板的接触面,提高蓄冷板与空气之间的换热效率。又如公开号为CN10550939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冷藏运输用蓄冷板,所述蓄冷板呈长条形,其截面为长方形,所述蓄冷板由顶板、底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围成,其内部设有蓄冷空间;所述顶板的内壁设有若干沿蓄冷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翅骨,所述底板的内壁设有若干沿蓄冷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翅骨,所述左侧板的内壁设有一根沿蓄冷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三翅骨,所述右侧板的内壁设有一根沿蓄冷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四翅骨。本实用新型在蓄冷板的内壁设置翅骨,使得载冷剂与蓄冷板的接触面积更大,增加其换热效率。但是这样的蓄冷板的换热效率还是比不上车厢尾部开门之后车厢内冷气与外界热气的换热效率,当开关门之后,车厢尾部的温度往往较高,降温的速度很慢,不能及时达到冷藏温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蓄冷板内侧的接触面较小,换热效率低的问题,实现一种蓄冷板换热效率高、能及时保证车厢尾部冷藏温度的蓄冷式冷藏车厢。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蓄冷式冷藏车厢,包括车厢和设于车厢内的蓄冷板,所述蓄冷板沿左右方向设有贯穿的风孔,所述蓄冷板相互拼接使得风孔相互对接形成风道,所述车厢内最前端蓄冷板的风孔连接风源。蓄冷板内设有风孔,并且风孔连接风源,使得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并且还能使吹入的风源变冷,到车厢尾部吹出时是冷风,保证了车厢尾部的冷藏温度。
作为优选,所述蓄冷板内侧面为褶皱面。褶皱面提高了蓄冷板与空气的接触面,对车厢内的换热效率也有所提高。
作为优选,所述车厢尾部左右侧壁上设有相对的出风蓄冷板,所述出风蓄冷板一侧面上的风孔与内侧面上的出风口形成L形出风通道。L形出风通道使得冷风沿车厢左右侧对吹,从而形成风帘,当打开车门的时候,大大降低了车厢内外的冷热气交换量,车厢内部的冷藏温度不会因为车门的打开而骤升。
作为优选,所述风道内穿设有与风孔内直径相适配的铜管。穿设铜管,保证了风道的密封性和流通性。
作为优选,所述蓄冷板一侧面上的风孔处设有环形凸起且另一侧面上的风孔处设有相适配的环形台阶。环形凸起和环形台阶能使得多块蓄冷板之间相互连接起来,结构简单,且风孔相互对接良好,风道的流通性也好。
作为优选,所述风孔靠蓄冷板外侧面的内侧壁上设有褶皱。风孔内侧壁上的褶皱使得蓄冷板外侧那部分往风孔内的换热效率要高于蓄冷板往外侧的换热效率,冷气量得到充分利用,也起到节能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台阶处设有密封圈。密封圈进一步保证了风道不会从环形凸起和环形台阶的衔接处漏气,保证了风道的密封性。
作为优选,所述车厢尾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车厢后车门设有接触开关,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相连,所述接触开关与控制单元相连,所述风源与控制单元相连。温度传感器、接触开关都会发送信号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风源的送风速度,从而实现自动化调温。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蓄冷式冷藏车厢的控制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车厢后车门打开,接触开关发送信号给控制单元;
第二步:控制单元发出信号控制风源高速送风;
第三步:车厢后车门关闭,接触开关发送信号给控制单元;
第四步:控制单元发出信号控制风源继续高速送风3min;
第五步:3min高速送风时间结束后,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值传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所获得的温度值进行以下几种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技学院;吴坚,未经浙江科技学院;吴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979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