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04873.5 | 申请日: | 2016-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077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徐子宓;郑曦;张廷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子宓;郑曦;张廷威 |
主分类号: | F24H4/04 | 分类号: | F24H4/04;F24H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35 | 代理人: | 王秀丽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余热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压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压缩空气而产生动力的技术被广泛使用,压缩空气技术具有清晰透明、无害无污染易输送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性能。压缩空气技术在工业生产以及科学实验中都被广泛应用。空气压缩机简称空压机,是指气源装置中的主体,它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的装置,是压缩空气的气压发生装置。目前,使用空气压缩机的厂家一般不回收空气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而这部分余热均被排空,白白地浪费掉,造成能源的浪费。经计算,一台120KW的空气压缩机的一小时排掉的热量为302MJ,相当于17.7kg煤或9.98m3的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热量。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如中国专利号CN201520542262.0,公告日期为2016年01月20日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一体式控制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空压机、控制器、余热回收器和循环水箱,所述的控制器安装在控制柜内,所述的余热回收器设置在余热回收柜内,所述的控制柜和余热回收柜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循环水箱通过管路与恒温水箱连接,所述的管路上设有恒温水泵。该实用新型余热回收效率低下,热损失仍然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利用装置,能够有效地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空压机热回收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在空压机产生热量的空气罐表面设置散热翅片和换热保温壳一方面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另外一方面提高余热回收效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空压机、冷水箱、热水箱,所述空压机的空气罐外设置散热翅片和换热保温壳,所述换热保温壳上下端与所述空气罐上下端均密封焊接;所述散热翅片内缘固定套设在所述空气罐外壁,所述散热翅片为螺旋状结构;所述换热保温壳上端设置冷水入口、下端设置热水出口,所述空气罐外表面设置温度传感器;所述冷水入口通过冷水管连接所述冷水箱,所述热水出口通过热水管连接所述热水箱;所述冷水管上设置电磁阀,所述冷水箱内设置液位传感器,所述热水箱上端侧壁设置溢流口、下端设置出水管和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出水管上,所述冷水箱上端通过水管连接水泵,所述溢流口连通至所述水管;所述热水管上设置所述电磁阀和增压泵;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连接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连接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电磁阀、所述水泵、所述增压泵。
更进一步地,所述换热保温壳的壳体结构由内向外依次设置防水膜涂层、保温材料层、绝热材料层。
更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翅片内缘到外缘逐渐向上倾斜,所述散热翅片的外壁与所述换热保温壳内表面的距离为1~3cm。
更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阀为手动控制阀。
更进一步地,所述热水箱的箱壁设置隔热保温层。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空压机产生热量的空气罐表面设置散热翅片和换热保温壳一方面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另外一方面提高余热回收效率,微处理器及时收集温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的检测信息自动控制余热回收的循环过程,产生的热水可以用来提供生活热水或者用作换热装置中的热源,得以有效利用,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翅片和换热保温壳的立体结构和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翅片和换热保温壳的轴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性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空压机;2-冷水箱;3-热水箱;4-空气罐;5-散热翅片;6-换热保温壳;7-冷水入口;8-热水出口;9-温度传感器;10-热水管;11-冷水管;12-电磁阀;13-液位传感器;14-溢流口;15-出水管;16-控制阀;17-水泵;18-增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子宓;郑曦;张廷威,未经徐子宓;郑曦;张廷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048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