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木结构安装长条形监测传感器的装配式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07167.6 | 申请日: | 2016-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231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刘阳;张郭;窦晓静;刘晓;赵卫华;马阳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11/30 | 分类号: | G01D11/3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31216 | 代理人: | 沈国良 |
地址: | 20094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木结构 安装 条形 监测 传感器 装配式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木结构安装长条形监测传感器的装配式支座。
背景技术
长条形监测传感器如各类光纤光栅式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温度、应变等物理量的直接监测测量,其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的梁、柱等的受力布点监测。对于普通建筑物,传感器底座可直接焊接在建筑物的钢结构表面,也可以采用钻孔、注胶的方式配合附加部件固定到混凝土结构表面。而对于木结构的监测,如传统阁楼式高层纯木建筑结构,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气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统,因此加强该类建筑的保护,设置传感器布点监测,对于后期维护提供合理的措施,不仅可以确保木结构整体建设过程和使用安全,而且可以使传统建筑流传不息、经久不衰,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木结构建筑设置监测传感器需尽量减少对结构本身的破损和尽量避免动火作业,因此现有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上的传感器底座及安装方式均不宜采用,必须设计新的传感器固定构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木结构安装长条形监测传感器的装配式支座,本支座扩展传感器的应用范围,不会破损木结构本身,保障了木结构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方便传感器的拆装,提高传感器拆装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用于木结构安装长条形监测传感器的装配式支座包括安装底板、夹板、螺杆和螺母,所述夹板中部开有长槽并且间隔垂直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螺杆分别穿过间隔设置的夹板上部和下部,所述螺母拧于所述螺杆两端并且夹紧间隔设置的夹板。
进一步,所述安装底座上的夹板间距与长条形传感器的底座长度匹配。
进一步,所述夹板中部的长槽宽度与长条形监测传感器的截面尺寸匹配。
进一步,所述安装底板通过自攻螺钉或膨胀螺栓设于木结构表面。
由于本实用新型用于木结构安装长条形监测传感器的装配式支座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即本支座包括安装底板、夹板、螺杆和螺母,所述夹板中部开有长槽并且间隔垂直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螺杆分别穿过间隔设置的夹板上部和下部,所述螺母拧于所述螺杆两端并且夹紧间隔设置的夹板。本支座扩展传感器的应用范围,不会破损木结构本身,保障了木结构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方便传感器的拆装,提高传感器拆装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木结构安装长条形监测传感器的装配式支座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装配式支座中夹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木结构安装长条形监测传感器的装配式支座包括安装底板1、夹板2、螺杆3和螺母4,所述夹板2中部开有长槽21并且间隔垂直设于所述安装底板1上,所述螺杆3分别穿过间隔设置的夹板2上部和下部,所述螺母4拧于所述螺杆3两端并且夹紧间隔设置的夹板2。
优选的,所述安装底座1上的夹板2间距与长条形传感器5的底座51长度匹配。
优选的,所述夹板2中部的长槽21宽度与长条形监测传感器5的截面尺寸匹配。
优选的,所述安装底板1通过自攻螺钉11或膨胀螺栓设于木结构6表面。
在木结构建筑安装如光纤光栅式传感器等的长条形监测传感器时,将两个本支座间隔设置于木结构6上,安装底板1可以采用自攻螺钉11或膨胀螺栓等紧固件固定于木结构6,长条形传感器5两端的底座51分别嵌入间隔设置的夹板2之间并且采用螺杆3和螺母4将夹板2夹紧,使得底座51与夹板2成为整体,长条形传感器5的本体位于夹板2的长槽21内,从而避免长条形传感器5本体与夹板2在安装过程中的干涉。而在传感器拆卸时,只需松开紧固的螺杆3和螺母4,即可将传感器底座51连同本体从间隔设置的夹板2以及夹板2的长槽21内取出,实现传感器的装配式拆装,方便施工现场的拆装作业,提高拆装效率。通过本支座可将长条形监测传感器可靠安置于木结构上,避免类似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上安装传感器方式对木结构建筑的损坏,既可对木结构建筑进行有效的布点监测,又满足了对木结构建筑的保护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071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检查平台
- 下一篇:一种保温管老化试验剪切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