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电驱动的自吸液换热器传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17323.7 | 申请日: | 2016-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22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林庆宏;李宗涛;汤勇;李志;陈凯航;陈钧驰;袁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0 | 分类号: | F28D1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电 驱动 换热器 传热 系统 | ||
1.一种压电驱动的自吸液换热器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吸液换热器(1)、交流电源(3)、热源(4)、冷却头(5)、热源管路(6)、单向阀(7)、工质(12)、冷源管路(13)和散热元件(14);
所述自吸液换热器(1)包括压电振动隔板(2)、热源换热腔体(8)、强化传热结构(9)、换热隔板(10)和冷源换热腔体(11);所述热源换热腔体(8)和冷源换热腔体(11)由换热隔板(10)和压电振动隔板(2)分隔开,压电振动隔板(2)的边缘区域安装在换热隔板(10)上,换热隔板(10)对压电振动隔板(2)进行支撑固定;所述强化传热结构(9)均匀分布在换热隔板(10)的两面;所述工质(12)填充满热源管路(6)、热源换热腔体(8)、冷源换热腔体(11)和冷源管路(13);
所述冷却头(5)与热源(4)接触并导热,冷却头(5)的两端通过热源管路(6)分别连通热源换热腔体(8)的进口和出口;所述散热元件(14)的两端通过冷源管路(13)分别连通冷源换热腔体(11)的进口和出口;所述单向阀(7)安装在热源换热腔体(8)和冷源换热腔体(11)的进口和出口,在热源换热腔体(8)的进口安装方向为正向流入,在热源换热腔体(8)的出口安装方向为正向流出,在冷源换热腔体(11)的进口安装方向为正向流入,在冷源换热腔体(11)的出口安装方向为正向流出;
所述压电振动隔板(2)包括弹性密封薄膜(15)、金属薄片(16)和压电陶瓷片(17);所述压电陶瓷片(17)的两面分别固定有金属薄片(16),金属薄片(16)的外侧固定有弹性密封薄膜(15);所述交流电源(3)的正负极通过导线分别与压电陶瓷片(17)两侧的金属薄片(1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电驱动的自吸液换热器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振动隔板(2)的中间区域在接通交流电源(3)后可发生振动,压电振动隔板(2)的中间区域与工质(12)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电驱动的自吸液换热器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振动隔板(2)的数量为一个以上,压电振动隔板(2)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均匀并列分布安装在换热隔板(10)上,且各压电振动隔板共用一个交流电源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电驱动的自吸液换热器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传热结构(9)的结构包括阵列沟槽或阵列立柱;所述阵列沟槽的截面形状包括三角形、梯形或矩形;所述阵列立柱截面形状包括圆形、矩形或多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电驱动的自吸液换热器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质(12)为导热性能良好的冷却液体,包括甲醇、乙醇、丙酮、制冷剂FC-72、氟利昂或水;所述散热元件(14)为包括翅片或风扇的散热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电驱动的自吸液换热器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密封薄膜(15)、金属薄片(16)和压电陶瓷片(17)的形状包括圆形、三角形或矩形;所述金属薄片(16)的面积大于压电陶瓷片(17)的面积,所述弹性密封薄膜(15)的大小和金属薄片(16)的大小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电驱动的自吸液换热器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陶瓷片(17)的厚度为0.05-5mm;所述金属薄片(16)的厚度为0.01-1mm;所述弹性密封薄膜(15)的厚度为0.1-2mm;所述弹性密封薄膜(15)的材料为具有弹性形变的材料,包括硅胶或聚二甲基硅氧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1732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