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定位系统及其电压测量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21081.9 | 申请日: | 201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922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房志强;王建涛;黄巍;刘志强;汪海;张文军;赵乾;胡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G01R3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 | 代理人: | 余哲玮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电机 转子 短路 故障 定位 系统 及其 电压 测量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定位系统及其电压测量工具。
背景技术
发电机转子发生匝间短路故障后,可使用测量发电机转子匝间电压分布的方法来定位故障匝。传统的匝间电压测量工具为两根钩针,分别插入转子通风孔后搭在欲测量的匝上面。这种测量方法每测一次匝间电压就需要进行一次位置探测,从而使得整个测量速度较慢,且钩针上下频繁移动过程中容易挂到匝间绝缘,导致匝间绝缘损坏,从而降低了发电子转子绕组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测量效率和安全性较高的机转子发电绕组匝间电压测量工具,还提供一种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定位系统。
一种发电机转子匝间电压测量工具,所述测量工具用于插入至所述发电机转子端部的通风孔内以进行匝间电压测量;所述测量工具包括测量杆、接触装置和连接装置;所述接触装置为多个;所述接触装置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发电机转子每一槽部上的转子绕组的线圈匝数;所述接触装置以预设间距依次并列固定在所述测量杆上;所述预设间距等于所述转子绕组上相邻两匝线圈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在所述测量工具插入所述通风孔后所述线圈绕组上的每一匝线圈均与一个接触装置电性连接;每个接触装置与一个连接装置电性连接;所述连接装置用于与电压测量仪电性连接。
上述发电机转子匝间电压测量工具,在测量杆上设置有与转子绕组的线圈匝数相同或者多于线圈匝数的接触装置,并且每个接触装置之间的距离与转子绕组上相邻两匝线圈之间的距离相同。因此,当测量工具插入至通风孔后,转子绕组上的每一匝线圈均与一个接触装置电性连接。每个接触装置还与一个连接装置连接。此时,通过连接装置与电压测量仪电连接后,即可一次性实现对各匝间电压之间的测量,而无需像传统的测量方法那样反复上下移动以多次探测各匝间位置,从而提高了测量效率。并且,测量过程中不会划伤匝间绝缘,安全性较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接触装置包括第一弹性接触单元和第二弹性接触单元;所述第一弹性接触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接触单元对称固定在所述测量杆的两侧;所述第一弹性接触单元的末端至所述第二弹性接触单元的末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通风孔的最大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装置还包括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单元、所述第二弹性接触单元连接,且与所述连接装置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杆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弹性接触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接触单元均包括弹性触头和固定部;所述弹性触头垂直于所述测量杆设置;所述弹性触头的第一端用于与对应的线圈电性接触;所述弹性触头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测量杆内且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固定部垂直于所述弹性触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杆内的空隙处填充有封装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装胶为环氧树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杆为绝缘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固定于所述测量杆的端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根所述连接装置上还设置有识别装置;所述识别装置用于供用户识别出所述连接装置对应的接触装置。
一种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定位系统,包括电压测量仪,还包括如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电机转子匝间电压测量工具;所述电压测量仪用于对相邻两个接触装置之间的电压进行测量,以根据所述电压确定故障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转子端部的转子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的发电子转子匝间电压测量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的测量工具插入转子通风孔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210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