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电子元件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25356.6 | 申请日: | 2016-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125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陈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鹏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1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电子 元件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电子元件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电器和各种器械设备进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但是随着电子设备的使用,解决电子设备的自身产生热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电器内部产生热量极易引起电子元件的损坏,甚至会引发失火等问题,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散热装置基本都利用散热风扇风冷散热,但是风冷散热效果差,并且在炎热的夏天效果会更差,利用风冷散热并不能完全的达到为电器散热,为了解决散热问题人们又开始采用水冷的方式散热,但是一般利用水冷散热的装置大多为循环水散热,因为水在吸热时流动速度并不是很快,而且接触面积小,导致了吸热效果并不是很突出,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微电子元件散热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微电子元件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电子元件散热装置,包括循环腔,所述循环腔内部设有橡皮塞,所述橡皮塞的中部固定有螺栓,所述螺栓的中部螺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下端设有电机,所述循环腔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电机控制终端,所述循环腔的外侧壁的上端设有外循环管,所述循环腔的外侧壁的下端固定有内循环管,所述外循环管的下端固定有吸热腔,且外循环管的下端固定在吸热腔的外侧壁的下端,所述内循环管的下端固定在吸热腔外侧壁的上端,所述吸热腔的上表面嵌入有双向电机,所述双向电机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扇,所述双向电机的下端设有叶轮,所述吸热腔的底面设有放置槽,所述电机控制终端单向电连接在电机上。
优选的,所述螺栓的上端固定有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上端连接有轴承。
优选的,所述放置槽的上侧壁设有硬质薄膜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双层循环管的使用实现了快速将水降温,并且通过叶轮的使用,加快了吸热腔内部水的晃动,实现了快速吸收热量,并且利用螺纹杆和橡皮塞的使用实现了水的快速循环,避免了风冷散热差的弊端,并且避免了水冷吸热差的弊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循环腔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热腔结构示意图。
图中:1循环腔、2橡皮塞、3螺栓、4螺纹杆、5电机、6电机控制终端、7外循环管、8内循环管、9吸热腔、10双向电机、11散热风扇、12叶轮、13放置槽、14支撑板、15轴承、16硬质薄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微电子元件散热装置,包括循环腔1,所述循环腔1内部设有橡皮塞2,所述橡皮塞2的中部固定有螺栓3,所述螺栓3的中部螺接有螺纹杆4,所述螺纹杆4的下端设有电机5,所述循环腔1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电机控制终端6,所述循环腔1的外侧壁的上端设有外循环管7,所述循环腔1的外侧壁的下端固定有内循环管8,所述外循环管7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吸热腔9,且外循环管7的下端固定在吸热腔9的外侧壁的下端,所述内循环管8的下端固定在吸热腔9的外侧壁的上端,所述吸热腔9的上表面嵌入有双向电机10,所述双向电机1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扇11,所述双向电机10的下端设有叶轮12,所述吸热腔9的底面设有放置槽13,通过内循环管8和外循环管7的使用,并且通过散热风扇11的转动实现了给内循环管8和外循环管7内部的液体快速降温,并且通过叶轮12的使用,实现了将吸热腔9内部的水晃动,加快了热量的吸收,解决了以往的吸热速度慢和效率低的问题,所述电机控制终端6单向电连接在电机5上。
具体而言,所述螺栓3的上端固定有支撑板14,防止橡皮塞2在滑动时变形。
具体而言,所述螺纹杆4的上端连接有轴承15,防止螺纹杆4在转动时摆动,并且防止螺纹杆4在转动时卡顿。
具体而言,所述放置槽13的上侧壁设有硬质薄膜层16,加快热量的吸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鹏,未经陈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253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耗氧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具有高硬度的镍-铬纳米层压涂层或包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