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难降解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33742.X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601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潘齐;王路瑶;程一倩;张晓霞;王国庆;苏继新;冯承湖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C02F1/04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19 | 代理人: | 王绪银 |
地址: | 250199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水中 挥发性 有机物 去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去除难降解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难降解处理的废水种类较多,较典型的如垃圾渗沥液、焦化废水、化工、医药生产废水等。水中难降解有机物也种类繁多,水质复杂,高盐、异味、高含量易挥发有机物等复杂状况对常用的生物降解工艺提出了挑战。
高盐难降解废水的处理也可直接采用湿法高级氧化技术处理,但相关工程实践尚未见报道。直接燃烧降解虽是可行的技术手段,考虑到废水的量大、高汽化潜热、高耗能、高成本等因素,工程实例也相当少见。
工业废水中盐类浓度变化复杂,有机物种类繁多,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一般采用较大的调节池,均化废水中盐类和有机物的浓度,并采用生物降解后的低有机物浓度的净化水大量稀释调节池的出水,以满足微生物自身生长和降解有机物需要。从现有的大量工程实践看,如焦化、制药、农药、化工、甚至垃圾渗沥液等部分行业的典型废水的处理效果均难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的要求,急需新的处理工艺。
部分新技术开始避开废水中高盐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采用预先脱盐或处理后脱盐的方法,获得低盐的废水,以便后续的生物法处理。但较经济的反渗透脱盐处理却受到了有机物、盐度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部分企业被迫采取成本更高的蒸发脱盐工艺。无论是三效蒸发还是MVR(机械压缩再蒸发)脱盐系统,过程的脱盐的效果较好,但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是水溶性挥发性有机物会随后续的冷凝进入冷凝水中,冷凝水的有机物污染,特别是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污染的问题依然存在。
高温焚烧显然是去除有机物的快速有效的方法,特别是RTO(蓄热式焚烧炉)较广泛的用于废气中的有机物的去除,将含有机物高盐废水的蒸发过程与RTO技术,可以方便的将废水蒸发过程的潜热利用和高温氧化焚烧过程耦合优化,大大降低高盐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成本。然而,传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高温燃烧去除过程不需要氧气的补充,而废水蒸发的气相组分主要为水蒸气,高温过程本身只能形成有机物的热裂解,并主要转化成CO和H2,不能完成有机物的最终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难降解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去除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运行灵活、成本低的难降解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系统,该系统利用废水挥发过程的蓄热式蒸汽燃烧去除水中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难降解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系统,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系统,包括蒸发器、蓄热体和焚烧单元;蒸发器上连接有过热蒸汽管路,蒸发器的出口连接有混合蒸汽管路,过热蒸汽管路上连接有吹扫管路,吹扫管路上连接有循环风机;蓄热体至少设置有三组,各组蓄热体均通过各自的进气阀、吹扫阀和出气阀分别与混合蒸汽管路、吹扫管路和过热蒸汽管路连接;所有蓄热体均与焚烧单元连接。
所述混合蒸汽管路上连接有蒸汽压缩机。
所述过热蒸汽管路上连接有含氧量探头。
所述焚烧单元与燃气进管和空气进管连接。
废水进入蒸发器,废水蒸发产生的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混合蒸汽通过蒸汽压缩机进入蓄热体,先由第一组蓄热体进入焚烧单元,焚烧单元一方面加热焚烧蒸汽中的有机物,一方面使蓄热体蓄热,混合蒸汽焚烧掉挥发性有机物后成为过热蒸汽,过热蒸汽经过第二组蓄热体回到蒸发器,为蒸发器提供热量,同时通过过热蒸汽对第三组蓄热体内的残余混合蒸汽吹扫;然后再使混合蒸汽依次进入下一个蓄热体,并对再下一个蓄热体吹扫;如此循环,直至废水处理完毕;
本实用新型在结合废水蒸发和高温蓄热的同时,在高温区补充定量的氧气,完成有机物的完全氧化,废水蒸发过程的饱和蒸汽在蓄热氧化过程中变为过热蒸汽,并在后续蒸发器单元的热流体一侧释放热量,废气中的不凝气则由后续放空阀放空处理,完成高盐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蒸发、焚烧处理过程。运行灵活,有机物去除彻底,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难降解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中:1.蒸发器,2.真空泵,3.蒸汽压缩机,4.循环风机,5.含氧量探头,6.第一蓄热体,7.第二蓄热体,8.第三蓄热体,9.焚烧单元,10.燃气进管,11.空气进管,12.混合蒸汽管路,13.过热蒸汽管路,14.吹扫管路;1A.第一进气阀,1B.第二进气阀,1C.第三进气阀,2A.第一吹扫阀,2B.第二吹扫阀,2C.第三吹扫阀,3A.第一出气阀,3B.第二出气阀,3C.第三出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337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