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丝印网版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34759.7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426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廖从雄;李林;于春崎;张海荣;何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F15/36 | 分类号: | B41F15/36;G02F1/1339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邓义华,陈卫 |
地址: | 5166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丝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用于丝印钻孔显示面板的钻孔区密封胶的丝印网版。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穿戴产品的兴起,带实体指针显示的智能化手表及车载液晶显示器,将传统的手表与高科技的智能显示结合一起,更能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但带实体指针显示需在显示面板内钻孔获得贯穿孔以安装指针,而钻孔区域的贯穿孔外围为了防止液晶渗漏及钻孔过程受力TFT阵列基板及彩膜基板破裂和分离,该位于贯穿孔外围的密封环必须实心完整可靠密封,但在实际制程过程中按现有工艺丝印获得的钻孔区密封胶内因存在气泡导致固化后的钻孔区密封胶无法完整可靠密封,钻孔后存在液晶容易渗漏、钻孔过程中受力造成阵列基板及彩膜基板破裂和分离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丝印网版,其根据钻孔区密封胶固化后的固化直径选择特定的网版厚度,丝印时钻孔区开口漏胶量不变,而丝印后钻孔区密封胶与基板接触面积小,高度高,丝印完成后密封胶顶部形成球形凸面,排除现有丝印工艺丝印同体积的钻孔区密封胶与基板接触面积大,高度低,丝印完成后密封胶顶部形成球形凹面造成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相对贴合后凹面部位存在有气体的问题,从而消除了钻孔后液晶易渗漏、钻孔过程中受力造成阵列基板及彩膜基板破裂和分离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丝印网版,其用于丝印钻孔区密封胶,其包括网框和设置在所述网框内的丝网,所述丝网的两面均覆盖有感光胶层,所述感光胶层具有开口区用于漏胶,其中,所述感光胶层厚度为丝印网版的网版厚度h0,所述网版厚度h0与钻孔区密封胶固化后的固化直径d1呈对应关系:当d1<3mm时,则h0<85μm;当d1>4mm时,则h0>95μm;当3mm≤d1≤4mm时,则85μm≤h0≤95μm。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印网版的一种改进,当3.3mm≤d1≤4mm时,则90μm≤h0≤95μm。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丝印网版根据钻孔区密封胶固化后的固化直径选择特定的网版厚度,丝印时钻孔区开口漏胶量不变,而丝印后钻孔区密封胶与基板接触面积小,高度高,丝印完成后密封胶顶部受表面张力及重力影响形成球形凸面,排除现有丝印工艺丝印同体积的钻孔区密封胶与基板接触面积大,高度低,丝印完成后密封胶顶部形成球形凹面造成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相对贴合后凹面部位存在有气体的问题,从而消除了钻孔后液晶易渗漏、钻孔过程中受力造成阵列基板及彩膜基板破裂和分离的缺陷。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贴合后钻孔区密封胶内无气体避免热压过程中受热气体膨胀冲破密封胶,保证钻孔后贯穿孔外围的密封环完整可靠密封,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钻孔显示面板制程中钻孔区密封胶的现有丝印固化及钻孔的原理图;
图2为图1中钻孔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钻孔显示面板制程中钻孔区密封胶的丝印固化及钻孔的原理图;
图4为图3中钻孔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丝印网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带实体指针显示需在显示面板内钻孔获得贯穿孔以安装指针,而钻孔区域内贯穿孔外围为了防止液晶渗漏及钻孔过程受力阵列基板及彩膜基板破裂和分离,该位于贯穿孔外围区域的密封环必须实心完整且可靠密封,尤其车载产品钻孔直径需要10mm甚至更大,因此钻孔区密封胶的固化直径需满足钻孔直径及钻孔后贯穿孔外围密封环的可靠完整密封。
本发明人在开发带实体指针显示的液晶显示屏时,钻孔区钻孔后密封液晶需做密封胶,根据边框密封胶延展倍数设计钻孔区丝印漏密封胶的开口区域。但试验结果:钻孔区密封胶固化后的延展固化直径远小于设计计算的理论延展固化直径,多次试验分析应为丝印刮刀刮过钻孔区域因开口区大使得部分密封胶被刮走,导致该区域密封胶延展倍数小于边框密封胶延展倍数。
本发明人根据前期试验收集钻孔区域密封胶延展倍数设计更大的开口区域。但试验结果:钻孔区密封胶固化后的延展固化直径满足钻孔要求,但全部出现了密封胶被气体冲破导致钻孔后密封环漏液晶的缺陷,分析密封胶内有气泡热压过程受热气体膨胀导致密封胶被冲破,多次试验都无法解决该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347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