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甲膜切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43582.7 | 申请日: | 2016-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70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田莉;张扬;董海龙;陈宇;蔡敏;黄怡;任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32 | 分类号: | A61B17/32;A61M16/04;A61B17/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6 | 代理人: | 李郑建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甲膜 切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医疗器械,涉及一种在急救时进行环甲膜切开的新型环甲膜切开装置,该装置能够在急救时迅速、有效的进行环甲膜切开,减少因操作器械切换导致的延长时间和术野不清晰等缺陷。
背景技术
环甲膜穿刺或切开术是临床各科常用的一种急救技术。各种战创伤原因造成的急性头颈部或喉部外伤、喉头水肿、急性会厌炎或会厌前间隙的水肿、头颈部肿瘤均易引起急性喉梗阻,如不及时处理,将在短时间内引起患者窒息死亡。在紧急救治时,常需行气管切开术及气管内插管等。但是对于在情况紧急而又无条件做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伤员或患者,应紧急行环甲膜穿刺或切开,其目的是可以暂时建立人工呼吸气道,且通过此通道可以给氧、吸痰、气管内表面麻醉用药或气管内治疗性用药等,从而挽救伤员或患者生命,为后续进一步治疗提供必要的条件。
然而,虽然环甲膜切开这一技术已普遍应用,且过程看似简单快速,但是具体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技术要求高,而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尤其是需要由专科医师来实施,所以容易延误时间,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造成患者生命危险。最为重要的是,由于环甲膜切开后,手术局部会有一定出血,且切口因解剖因素小,在插管时常常出现切口暴露不清,切开后插管皮肤切口不易寻找,手术刀和拉钩需要进行更换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气管插管进入气道并为患者提供通气的时间,造成操作时间延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操作的成功率,在紧急情况特别是在战场条件下,容易引起因不能及时建立通气而导致伤员或患者死亡。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环甲膜切开装置,以便更安全快速有效地进行环甲膜切开手术。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环甲膜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环甲膜切开装置由切开装置和拉钩装置构成一个整体;其中:
所述的切开装置为一不规则形状,切开装置的近端设有切开刃,该切开刃两侧有切开刃固定器,切开装置的远端是细长不规则形状的切开装置体部,切开装置体部靠近切开刃一端两侧分别有一弧形结构的持握部,切开装置体部中央有一扁长方体形状的凹槽,该凹槽用于放置拉钩装置;
所述的拉钩装置为一整体不规则扁长形结构,近端为切口拉钩,该切口拉钩与拉钩装置的近端呈锐角,以便于深入切口中,切口拉钩近端两侧有滑动翼,该滑动翼的宽度略宽于拉钩装置宽度,并与切开装置上的凹槽宽度相匹配,拉钩装置中间有拉钩推钮,该拉钩推钮突出于拉钩装置表面,且呈拱形结构,拉钩装置的远端是操作手拉钩,该操作手拉钩与拉钩装置远端呈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点是:
所述凹槽的长度和高度与拉钩装置的长度和高度相匹配,凹槽的宽度略宽于拉钩装置的宽度,且与拉钩装置中的滑动翼相匹配,以保证拉钩装置的滑动翼可以在凹槽中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环甲膜切开装置,在操作中能够迅速有效的一次性进行皮肤、筋膜和环甲膜的切开,并通过推动拉钩装置推钮直接将拉钩置入切口并充分暴露,为下一步气管插管提供有利条件,使用操作方便、迅速,明显减少了因切口暴露不清,手术刀及拉钩切换等原因而延误气管插管,造成患者缺氧甚至死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环甲膜切开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环甲膜切开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的标记分别表示:1、切开装置,2、拉钩装置,3、切开刃,4、切开刃固定器,5、持握部,6、凹槽,7、切开装置体部,8、切口拉钩,9、拉钩推钮,10、操作手拉钩,11、滑动翼。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一种环甲膜切开装置,由切开装置1和拉钩装置2构成一个整体;其中:
所述的切开装置1为一不规则形状,切开装置1的近端(从左至右)有切开刃3,该切开刃3两侧有切开刃固定器4,切开装置1的远端(从左至右)是细长不规则形状的切开装置体部7,切开装置体部7靠近切开刃3一端两侧分别有一弧形结构的持握部5,切开装置1体部中央有一扁长方体形状的凹槽6,该凹槽6用于放置拉钩装置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435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大芯数微束管阻水阻燃光缆
- 下一篇:一种光路定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