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钱包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47448.4 | 申请日: | 2016-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610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匠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5C1/06 | 分类号: | A45C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刘锋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钱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钱包。
背景技术
钱包,是人们随身携带装钱或者其他小件物品的小包,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小包,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因为钱包需要随身携带,所以体积较小,通常只有巴掌大小。在款式上,钱包分为中长款钱包和短款钱包。中长款钱包形状以长方形居多,长宽比较大,可以装更多的东西,并且,中长款钱包也更加大气。短款钱包相对中长款钱包体积更小,长宽比比较小,接近正方形,具有携带方便的优点,也更便于装进使用者的衣物口袋。
就日常使用来讲,短款钱包更具有实用性,而最常见的短款钱包即为对折式钱包。由于短款钱包的小巧体积,在装了较多东西后,钱包经常出现对折效果不好的情况,导致钱包占据较大空间不便于携带,甚至出现钱包散开将内部盛装物掉落出来的情况,增加了财物丢失或者被盗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钱包,以解决对折式钱包由于盛装物太多对折效果不好,导致钱包占据较大空间不便于携带,甚至出现钱包散开将内部盛装物掉落出来的情况,增加财物丢失或者被盗的风险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钱包,包括:钱包本体和弹性套,所述钱包本体沿着其中部对折线对折,所述弹性套设置于所述钱包本体两个对折部中任意一者外表面,所述弹性套用于在所述钱包本体对折时将两个对折部的自由端套在一起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套为松紧带,所述松紧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钱包本体垂直于所述对折线的两边的边缘,且所述松紧带贴近所述钱包本体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松紧带为扁长条形。
进一步地,所述松紧带的宽度为1cm。
进一步地,所述钱包本体包括钱包内层和钱包外层,所述钱包外层包括缝制在一起的外隔层和所述钱包本体的外表面;
所述钱包内层与所述外隔层形成大钞袋;
所述钱包内层包括插卡槽、夹层和零钱袋。
进一步地,所述插卡槽和所述夹层位于所述对折线的一侧,所述零钱袋位于所述对折线的另一侧;所述插卡槽开口线垂直于所述对折线,所述夹层的开口线平行于所述对折线。
进一步地,所述插卡槽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零钱袋的开口线平行于所述对折线。
进一步地,所述零钱袋的开口为拉链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套的两端固定在所述外隔层与所述钱包本体的外表面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钱包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钱包,包括:钱包本体和弹性套,钱包本体沿着其中部对折线对折,弹性套设置于钱包本体两个对折部中任意一者外表面,弹性套用于在钱包本体对折时将两个对折部的自由端套在一起进行固定。使用中,钱包装好财物后,沿着对折线对折钱包,钱包本体两个对折部的内侧折叠接触。将弹性套拉伸绕过该钱包本体的自由端部、并套设在钱包本体的另一端部,此时,弹性套绕过钱包本体另一自由端并贴合在钱包本体的外表面。弹性套固定在钱包本体的其中一个自由端并套在钱包本体的另一个自由端上,将被对折线分成的两部分钱包压合固定在一起,优化了钱包的对折效果,使钱包对折后不易松散开来,既便于携带,又预防了由于钱包散开财物掉落的情况发生,同时还降低了财物被盗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钱包展开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钱包对折并用弹性套固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钱包对折并用弹性套固定的外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钱包展开后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弹性套;200-钱包内层;300-钱包外层;301-外隔层;302-钱包本体的外表面;400-大钞袋;500-插卡槽;600-夹层;700-零钱袋;701-拉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匠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匠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474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