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胶粒生产用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48328.6 | 申请日: | 2016-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01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伟;梁志;叶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基一核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7/88 | 分类号: | B29C47/88;B29B9/06;B29B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连平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胶 生产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粒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塑胶粒生产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塑料原料是由高分子合成树脂(聚合物)为主要成份渗入各种辅助料或某些具有特定用途的添加剂,在特定温度,压力下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可被模塑成一定形状,且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形状不变的材料。塑料原料生产,是将高分子合成树脂与各种添加剂、助剂,经过计量、混合、挤出成型、冷却、风干和切粒、包装等制成颗粒状塑料的过程,塑料原料是塑料成型加工业的半成品,也是挤出、注塑、中空吹塑、发泡等成型加工生产的原材料。如图1所示,为塑料原料的工艺流程图,原料混合后通过螺杆进料,进入冷却装置10,在模头20处成型为熔融状的条状物料,并经拉线拉至水冷槽30,在水冷槽30内冷却,冷却后的条状物料经过压线轮40、吸水风罩50、再进入切粒机60进行切粒,最后通过包装机构进行包装。
作为塑胶粒生产线不可缺少的环节,产品的质量与料条冷却息息相关,如当料条冷却时间过长时,会造成料条脆性和含水量增加,切粒时,塑料颗粒之间出现粘连、连粒现象,不易切断;当水冷槽内水温过高时,会造成料条出水温度过高,切粒时颗粒之间也会出现粘连现象。因此,在水冷过程中,对料条过水时间和水冷槽内水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技术的水冷槽,一方面,当发现水温过高时,通常采用排出热水,再人工补入冷水的方式,不能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且冷却效率低。第二方面,由于成型机构一次会成型多根料条,多根料条同时进入水冷槽时,易相互粘连,进一步导致冷却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实现水的循环使用、冷却效率高、防止料条相互粘连的塑胶粒生产用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塑胶粒生产用冷却装置,包括冷水槽、安装于冷水槽内用于放置且带动料条旋转的旋转机构、用于为冷水槽提供循环水的循环机构、连接于水循环机构和冷水槽之间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安装于冷水槽内用于放置料条的若干个放料轴、安装于冷水槽底部用于驱动放料轴旋转的旋转电机、连接于旋转电机输出轴的主动齿轮、与放料轴同轴设置的从动齿轮、连接于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的同步带。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冷水槽包括槽底、平行设置于槽底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侧壁、平行设置于槽底长度方向两侧的前壁和后壁,所述从动齿轮安装于前壁背离后壁的一侧面;所述槽底开设有出水口和若干个进水口,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水循环机构连通、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水循环机构连通;若干个所述进水口的孔径之和与出水口的孔径相等。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槽底靠近后壁处,若干个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槽底靠近前壁处。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冷水槽内部靠近前壁和后壁处均设有用于监测水温的温度计,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均设有用于监测进水流量和出水流量的流量传感器和用于调节流量的电磁流量阀。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水循环机构包括储水箱、安装于储水箱底部的弧形板、设置于储水箱内的热交换器和水泵;所述出水管末端伸入储水箱底部且位于弧形板正上方,所述进水管末端位于储水箱表面。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进水口处均设有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一方面,设置旋转机构,当料条浸没于冷水槽内时,通过旋转机构驱动料条旋转,加速料条与水的接触、加速料条表面水的流动,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第二方面,冷水槽内的热水通过出水管进入水循环机构,在水循环机构内冷却后成为冷水,再通过进水管进入冷水槽内部供水冷使用,冷水槽内的水和水循环机构内的水实现水的循环,使水得以循环利用,不需先排水再倒水,进一步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第三方面,旋转机构包括安装于冷水槽内用于放置料条的若干个放料轴、安装于冷水槽底部用于驱动放料轴旋转的旋转电机、连接于旋转电机输出轴的主动齿轮、与放料轴同轴设置的从动齿轮、连接于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的同步带,每根料条独立放置于放料轴上,在冷却过程中,不同料条不会粘结缠绕,进一步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切粒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基一核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基一核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483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