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管状件测量的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65414.8 | 申请日: | 201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14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齐铁成;陈景华;王广新;崔丽兰;张静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核(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00 | 分类号: | G01B21/00;B23Q3/1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3 | 代理人: | 胡恩河,马倩 |
地址: | 30018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管状 测量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工件定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管状件测量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大长径比管状件加工难度大,加工精度难以保证,需进行逐个检测以控制产品质量。特别是对于管状件的直径、圆度及壁厚均匀度等参数的检测,工件需要进行回转才可以满足测量采点要求。一般情况下,若被测管状件的外表面较为光滑,可采用外圆弦定位结合适当的驱动方式实现测量;而当被测件外表面粗糙度无法满足要求时,则应考虑以内腔定位,特别是检测项目多、形位公差要求高的管状件,设计合理的内腔定位方式,不仅可以统一各检测序的测量基准,合理归并各检测序,而且还可大幅缩短单件检测时间,提高测量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管状件测量的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管状件测量的定位装置,包括托举机构和一对左右对称且同心设置的定位机构;所述托举机构包括托举气缸,与托举气缸气缸杠连接的连接板和对称设置于连接板上端面两端的V型定位架;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底板,通过气缸支架设置于底板上顶面一端的进给气缸,设置于底板上顶面另一端的液压缓冲器,以及沿管状件轴线方向设置于底板上顶面直线导轨副;进给气缸的气缸杆前端设置有万向连接头;滑动块设置于直线导轨副上;立板设置于滑动块上顶面;立板靠近管状件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内支撑轴承副、微型气缸和限位轴承副,涨紧轴承通过Ⅰ号连接块和Ⅱ号连接块与微型气缸的气缸杆连接。
所述托举气缸和底板通过螺钉与机架平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管状件内腔相一致的测量定位装置,该装置可使管状件在摩擦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匀速回转,实现一次装卡定位完成多个检测项目的测量,大大简化检验流程,减少检测工序,提高检测效率,同时,测量精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满足批量检测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
1 托举气缸 2 连接板
3 定位架 4 底板
5 气缸支架 6 进给气缸
7 液压缓冲器 8 直线导轨副
9 万向连接头 10滑动块
11立板 12内支撑轴承副
13微型气缸 14限位轴承副
15涨紧轴承 16Ⅰ号连接块
17Ⅱ号连接块 18机架平板
19管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管状件测量的定位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管状件测量的定位装置,包括托举机构和一对左右对称且同心设置的定位机构;
所述托举机构包括托举气缸1,与托举气缸1气缸杠连接的连接板2和对称设置于连接板2上端面两端的V型定位架3;
所述的托举气缸1,为可加载磁性开关的气缸,用于反馈控制信号,实现自动控制;其上下两端面均设有标准螺孔,分别用于连接机架平板18和连接板2;
所述连接板2,其中部加工有与托举气缸1配合的通孔,两端同样加工有通孔,用于连接定位架3;
所述定位架3设置在连接板2两端,与连接板2通过螺钉连接,用于支撑管状件19外圆,实现初步定位;装配后的V型定位架3,左右两个V型定位架3的对称面重合,以保证放置其上的管状件19轴线的直线度,进而保证定位机构可进给到位;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底板4,通过气缸支架5设置于底板4上顶面一端的进给气缸6,设置于底板4上顶面另一端的液压缓冲器7,以及沿管状件19轴线方向设置于底板4上顶面直线导轨副8;进给气缸6的气缸杆前端设置有万向连接头9;滑动块10设置于直线导轨副8上;立板11设置于滑动块10上顶面;立板11靠近管状件19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内支撑轴承副12、微型气缸13和限位轴承副14,涨紧轴承15通过Ⅰ号连接块16和Ⅱ号连接块17与微型气缸13的气缸杆连接。
所述底板4为基础承载部件,也是定位机构左右部分的装配基准;
所述进给气缸6为定位机构的驱动部件,为定位机构的驱动部件,其缸体部分加载有磁性开关,可实现自动控制进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核(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核(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654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