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取样桶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74993.2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1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李红波;王翠丽;张强;昌伦杰;杨文明;刘勇;苟柱银;袁晓满;梁剑;李洪;罗慎超;张露;王腾宇;李新城;钟楚红;苏东坡;尹怀润;柴雄;赵丽宏;田俊艳;贾林;贺湘辉;钟文雯;顾俊颖;高春海;朱轶;李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0 | 分类号: | G01N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张洋,黄健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取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原油检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取样桶。
背景技术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原油含水率是原油采集、冶炼及运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在油田原油生产和储运的过程中都要求检测原油含水率。
在现有技术中,在对原油进行检测之前,需要使用取样桶从采油树接取原油。现有的取样桶为一个桶加一个盖,取样的过程中直接将采油树的油管接入桶中进行接油。然而,在取样桶接取原油完成后,盖上盖子,桶内会形成密封空间,由于原油中常会混有一部分天然气,天然气会散发出来,容易造成桶内气压升高,有爆炸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样桶,以解决现有的取样桶在接取待测原油完毕,盖上盖子后桶内容易形成密闭空间,原油中的天然气会向外散发出来而导致桶内气压升高容易引起爆炸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样桶,包括:桶体、桶盖;
所述桶体的第一端具有开口,与所述桶体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封闭设置;
所述桶盖盖设在所述桶体的第一端的开口处;
所述桶盖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接油孔以及用于密封所述接油孔的油盖,各所述通气孔倾斜贯穿所述桶盖。
可选地,各所述通气孔均匀地设置在所述桶盖边沿的一周。
可选地,所述桶盖与所述桶体的第一端螺纹连接。
可选地,所述桶盖内侧边沿设置有卡块,所述桶体的第一端的外侧边沿设置有卡槽,所述卡块卡设在所述卡槽中。
可选地,所述接油孔设置在所述桶盖的中部。
可选地,所述油盖与所述桶盖卡扣连接。
可选地,所述油盖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桶盖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油盖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桶盖设置有第二通孔,连接绳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以使所述油盖打开时,所述油盖与所述桶盖连接。
可选地,所述桶体和所述桶盖的材质均为透明材质。
可选地,还包括:
条状拎手,所述条状拎手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桶体相对两侧面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取样桶,通过在桶盖上设置的接油孔和油盖,可在不打开桶盖的情况下打开油盖,采油树的油管通入接油孔直接接取待检测原油,使用起来较为简便,易于推广。同时在接取待检测原油的过程中,不仅各通气孔能够顺利将取样桶内混在原油中的天然气排出取样桶外,防止天然气在取样桶中聚集,解除了爆炸的危险,使用起来更加安全,而且倾斜贯穿桶盖的各通气孔,还能够防止原油的喷溅和防止喷溅出来的原油污染采油树,解决了取样桶接取待测原油喷溅的问题,易于接取待检测原油的过程,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样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样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样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样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取样桶包括:桶体1、桶盖2;桶体1的第一端具有开口,与桶体1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封闭设置;桶盖2盖设在桶体1的第一端的开口处;桶盖2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23、接油孔21以及用于密封接油孔21的油盖22,各通气孔23倾斜贯穿桶盖2。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取样桶的桶体1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桶,该桶体1可以为圆桶或者方桶等,本实施例对桶体1的具体形状不做特别限制。桶盖2需要适配于桶体1,保证能够盖设在桶体1第一端的开口处,并覆盖该开口。
进一步地,在桶盖2上设置接油孔21,在接油孔21上还适配油盖22。具体地,该接油孔21可设置在桶盖2的任何位置。为了能够方便接取待检测原油,以及桶体1在接油时,受力平衡,可将接油孔21设置在桶盖2的中部。例如,该桶盖2为圆形孔盖,则可以设置在该桶盖2的中心位置。
在具体的取样过程中,在不打开桶盖2的情况下,打开油盖22,采油树的油管可以插入接油孔21,使得该取样桶可以接取待检测原油,接取原油就会较为容易,每次取样也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操作简单方便。同时,在接取待检测原油或者取用待检测原油时,只需打开油盖22就能进行操作,其过程简单快捷,不会收到外界因素的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749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痰标本留置并可涂片的容器
- 下一篇:风扇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