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简单的内径变化的转向回油硬管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76159.7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344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底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9/02 | 分类号: | F16L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力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11504 | 代理人: | 宋林清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简单 内径 变化 转向 回油硬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向回油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简单的内径变化的转向回油硬管。
背景技术
大部分使用液压转向助力系统的车型,都存在“颠簸路面转向行驶时液压转向助力系统异响”的问题。目前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为:使用带有“节流阀”的转向回油管总成与转向器出油口连接。
参见图1所示,为转向回油管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转向回油硬管,2为套筒卡子,3为转向回油软管,4为节流阀。根据转向回油软管内径的不同,节流阀小孔径在Φ(3.8~5)mm,小孔长度大多为2mm;节流阀的具体结构参见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2为节流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节流阀的剖视图。
此种转向回油管总成生产工艺过程为:将节流阀压装到转向回油软管内;通过套筒卡子将转向回油硬管与转向回油软管铆压连接。
此种转向回油管总成的缺点如下:
1.总成下级件数量较多
与传统的转向油管相比,此种结构增加了节流阀、转向回油软管和套筒卡子三个下级件;
2.成本高
此种结构增加了三个下级件,导致转向回油管总成成本相应的增加1元钱;
3.质量重
由于下级件多,每根转向回油管质量大概增加0.3Kg;
4.生产加工困难
首先节流阀压装到转向回油软管内,然后再通过套筒卡子将转向回油硬管与转向回油软管铆压连接,导致生产工艺繁琐,加工困难;
5.一致性差
由于生产加工困难,导致产品一致性差,对解决“颠簸路面转向行驶时液压转向助力系统异响”的问题可能存在效果不明显等现象;
6.其他问题的产生
由节流阀本身结构、材料、生产加工(无法完全避免锋利的尖边和毛刺)一致性差等因素,可能会在解决“颠簸路面转向行驶时液压转向助力系统异响”问题的同时,新产生“液压转向助力系统啸叫声”、“转向液压油浑浊”等故障,导致客户抱怨、退车等情况发生;
7.油管渗油、漏油
由于转向回油软管是通过套筒卡子与转向回油硬管铆压连接在一起,所以长时间使用油管存在渗油、漏油等故障,增加维修成本;
8.转向回油软管内部油压大
液压油在通过节流阀之前的区域,长期保持着高油压状态,长时间会影响转向回油软管的寿命,严重时会导致转向回油软管突然爆裂等故障,其高油压区域如图4的阴影区域所示。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急需发明一种新的转向回油硬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的内径变化的转向回油硬管,在解决“颠簸路面转向行驶时液压转向助力系统异响”问题的同时,解除转向油管总成“渗油、漏油”和“爆裂”等风险,而且降低转向油管总成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下述方案:
一种简单的内径变化的转向回油硬管,包括与转向器连接的管接头和管体,所述管体由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直管段、渐收管段、渐放管段和第二直管段,所述管体呈一体设置。
优选地,所述渐收管段和所述渐放管段均采用冷挤压成型。
优选地,所述渐收管段的最小直径的范围为2mm到5mm。
优选地,所述渐收管段的长度范围为3mm到20mm。
优选地,所述管体的材料为20号钢、紫铜中的任一。
优选地,所述渐收管段和所述渐放管段外均设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与所述渐收管段和所述渐放管段分别套装设置。
优选地,所述保护套的材料为20号钢、紫铜中的任一。
优选地,所述保护套采用冷挤压成型。
优选地,所述渐收管段和所述渐放管段的数量均为两个以上。
优选地,所述保护套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简单的内径变化的转向回油硬管,通过冷挤压成型设置所述渐收管段和所述渐放管段,实现了节流阀的功能,省略了节流阀、转向回油软管和套筒卡子等下级部件,下级件数量少、质量轻、成本低;在解决“颠簸路面转向行驶时液压转向助力系统异响”问题的同时不会产生新的问题;可靠性高,不会出现“渗油、漏油”和“油管爆裂”等故障,减少维修成本;根据油管内径的大小及“颠簸路面转向行驶时液压转向助力系统异响”的严重程度,可以适当的更改所述渐收管段的内径和长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转向回油管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节流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节流阀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761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防离析功能的混凝土输送管
- 下一篇:耐用内胆式新型波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