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同轴双杆弹射式栽植臂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78374.0 | 申请日: | 2016-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41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钱孟波;何俊杰;王鑫;蒋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1/00 | 分类号: | A01C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13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轴 弹射 栽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同轴双杆弹射式栽植臂。
背景技术
目前水稻机械种植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播、插秧和抛秧。其中直播是一种无序种植方式且生长期长,插秧有5~7天缓苗期,两种方法均会延长生长期;然而抛秧没有缓苗期,对于普通秧苗,抛秧可以提高10-15%产量。此外抛秧具有移植速度快,不伤根部的优点,被水稻种植专家推荐为增产比率最高的种植农艺。然而无序抛秧作业不利于后期田间管理,而且影响水稻通风、均匀吸收阳光和土壤养分,容易引发病虫害,不适合我国小田块种植的国情从而影响抛秧机的推广。因此有序抛秧机构的研发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80年代初,日本已生产出有序抛秧机械,并进入市场;由于其结构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诸多原因,未能大面积推广,只占水稻种植面积的0.5%以下。
目前国内大部分抛秧机采用人力背负式抛秧机,其原理是利用压缩空气将水稻钵体吹出,并利用重力落地,与传统人力抛秧的方式如出一辙,虽然节省人工成本,但仍不能解决秧苗漂浮、秧苗分布不均等问题。国内也开发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有序抛秧机构,典型的有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2ZPY-H530型水稻钵苗行栽机,沈阳农业大学研制的气吸式小型手扶式水稻钵苗有序移栽机,南京农机化研究所设计的顶杆推出式有序抛秧机构,此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广西大学都对钵苗输送排序式抛秧机构进行了研究。这些机构由于工作效率或结构上原因,未能得到广泛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同轴双杆弹射式栽植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同轴双杆弹射式栽植臂,包括栽植臂壳体,所述栽植臂壳体内滑动设置有空心套杆,所述空心套杆中滑动设置有实心推杆,所述空心套杆的末端和栽植臂壳体之间设置有套杆弹簧,所述实心推杆和栽植臂壳体之间设置有推杆聚能弹簧;所述空心套杆上设有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开合机构;所述实心推杆上开有扣槽,所述开合机构与扣槽开合连接;所述栽植臂壳体内铰接有双轮廓线凸轮、拨叉和扣扳机,所述拨叉和扣扳机同轴,所述拨叉的一端架在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之间,所述拨叉的另一端和扣扳机的一端均与双轮廓线凸轮抵接,所述扣扳机的另一端与开合机构配合传动,所述扣扳机的另一端与栽植臂壳体之间设置有扣扳机拉伸弹簧;所述空心套杆的外端部设置有取秧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开合机构包括Z形扣和Z形扣压缩弹簧,所述Z形扣铰接在空心套杆上,所述Z形扣的一端与空心套杆之间设置Z形扣压缩弹簧,所述Z形扣的另一端与扣槽开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双轮廓线凸轮上具有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圆心角范围α为75-85度,第二环形凹槽的圆心角范围β为345-350度,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所在的对称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0-250度。
进一步的,所述拨叉的一端架在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之间;所述拨叉的另一端与双轮廓线凸轮的第一环形凹槽抵接,所述扣扳机的一端与双轮廓线凸轮的第二环形凹槽抵接,扣扳机的另一端与栽植臂壳体之间设置扣扳机拉伸弹簧,扣扳机的另一端与Z形扣配合传动。
进一步的,所述取秧机构包括秧针,所述秧针对称铰接在空心套杆的外端上,所述秧针与空心套杆之间设置有秧针夹紧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实心推杆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梯形导向块,所述梯形导向块位于两个秧针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目前国内大部分抛秧机采用人力背负式抛秧机,其原理是利用压缩空气将水稻钵体吹出,并利用重力落地,与传统人力抛秧的方式如出一辙,虽然节省人工成本,但仍不能解决秧苗漂浮、秧苗分布不均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同轴双杆弹射式栽植臂,本设计基于现有的非圆齿轮传动机构,对抛秧机构的栽植臂做创新设计,钵苗的夹持和弹射过程分二个步骤实现,采用双凸轮廓线机构及可以分离的推秧杆装置,改变传统抛秧机构的工作顺序,增加水稻钵苗的弹射环节,本设计可以达到不伤秧苗,提高秧苗的存活率,并在一定高度将秧苗弹射入土,能有效解决秧苗漂浮、秧苗分布不均等问题,本次设计旨在解决水稻抛秧机构工作时秧苗漂浮、分布不均相关问题,用机械取代人工抛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轮廓线凸轮的轴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783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