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沉降罐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83924.8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044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意;陈兆录;刘相麟;王东学;张玉华;张晔;张明;李沛;胡红梅;蒋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4;C02F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40 | 代理人: | 赵囡囡,吴贵明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沉降罐排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混凝沉降罐。
背景技术
混凝沉降罐是一种用于油田污水处理站上的污水处理罐。上述混凝沉降罐的罐体的下周侧设置有污水进口、排砂口、冲砂口,罐体的上周侧设置有出油口、填料口,罐体的前端设置有污水出水口,罐体内后部设有污水旋流室和微涡混凝絮凝室,在其两室前面设有稳流室,在罐体内中部或偏中部设有波纹斜板分离聚结沉降室。经混凝沉降罐处理的污水能达到污水含油≤30mg/L,悬浮物≤10mg/L。
在现有技术中,混凝沉降罐的罐底污泥只有少部分可以在日常使用时通过排砂口外排,而大部分需要在定期清罐时进行清理。在混凝沉降罐使用过程中,稠油处理站污水处理系统日均处理污水量为25000m3时,每座混凝沉降罐的平均清理周期为4个月,每年需要清理3次/罐,清理费用约为3万元/罐次。油田污水处理站一般使用2座混凝沉降罐,每年清罐费用大约需要18万元。清罐费用较高,清罐期间必须单罐运行,影响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平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沉降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混凝沉降罐的污泥大部分靠清罐时清理,清罐频率高,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沉降罐,包括罐体以及设置在罐体内的排泥装置,罐体具有排泥口,排泥装置包括:主吸泥管,主吸泥管与排泥口连通;多个副吸泥管,设置在主吸泥管上并与主吸泥管连通,各副吸泥管上设置有吸泥部,各副吸泥管通过吸泥部将罐体的内部的泥通过排泥口排出罐体。
进一步地,吸泥部的过流面积在该副吸泥管靠近主吸泥管的一端至远离主吸泥管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吸泥部包括多个吸泥孔,多个吸泥孔沿该副吸泥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吸泥孔之间的距离在该副吸泥管靠近主吸泥管的一端至远离主吸泥管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各吸泥孔的过流面积在该副吸泥管靠近主吸泥管的一端至远离主吸泥管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排泥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主吸泥管和多个副吸泥管的支撑件,支撑件设置在罐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吸泥部位于副吸泥管的下侧,并且吸泥部的中心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支撑件与罐体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绝缘垫。
进一步地,多个副吸泥管沿主吸泥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多个副吸泥管中的一部分朝向主吸泥管的第一侧延伸,多个副吸泥管中的另一部分朝向主吸泥管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延伸。
进一步地,主吸泥管与排泥口通过内置排泥管连通,内置排泥管为绝缘软管。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罐体内设置排泥装置,该排泥装置包括主吸泥管和多个副吸泥管,各副吸泥管上设置有吸泥部。当需要对混凝沉降罐进行排泥操作时,由于排泥口通过主吸泥管、副吸泥管、吸泥部与罐体的内部连通,只要打开排泥口,罐体内部的泥在压力的作用下就可以通过吸泥部进入排泥装置内,并通过排泥口排出罐体。上述结构能够实现混凝沉降罐的日常排泥,排泥效果好,从而有效地控制混凝沉降罐出水水质,降低混凝沉降罐清罐频次,提高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的平稳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混凝沉降罐的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副吸泥管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2的副吸泥管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罐体;11、排泥口;20、主吸泥管;30、副吸泥管;31、吸泥部;311、吸泥孔;40、内置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839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楔形嵌入式长尾夹上下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内饰按键自动装配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