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面蒸发量自动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86249.4 | 申请日: | 201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237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曹子聪;黄仲民;姚刚;吴宁声;杨威;裘劲松;周冬生;宗军;李幸福;陆云扬;陈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南水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06 | 代理人: | 叶涓涓 |
地址: | 21001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面 蒸发量 自动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文、气象监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自动监测水面蒸发量的装置。
背景技术
水面蒸发量是我国水文水资源、气象观测的重要指标,水面蒸发量的定义是:大地标准水平面在无风浪条件下水位下降高度值即蒸发量。蒸发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因此,如何准确地监测蒸发量是关键问题。现有的自动蒸发站通过测针测量每天的液位高度变化来计算蒸发量,并进行主动补水来弥补蒸发装置内损失的水量。由于降雨等因素影响,水面时常升高,此时过多水量由蒸发筒上设置的溢流口流出以保证蒸发装置内液位不会过高。在计算蒸发量时,通过降雨量、溢流量和液位差来综合计算。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现有装置结构下,由于溢流管中常存有不少水量,因此溢流量的计算并不精确,而由于水位变化方式多样,溢流管中的水量无法准确测算,这就导致了蒸发量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的蒸发自动监测装置,通过在蒸发桶上增加主动溢流口,尽量减少被动溢流情况的出现,从而有效避免了溢流计量误差,并配有专用的0.1mm分辨率的雨量传感器,对降雨期间的蒸发量进行计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面蒸发量自动监测装置,包括蒸发容器、第一液位测量装置、补水装置,所述蒸发容器顶部具有开口,所述第一液位测量装置安装在蒸发容器顶部,所述补水装置与蒸发容器连通,所述蒸发容器侧壁设有被动溢流口和主动溢流口,所述主动溢流口高度低于被动溢流口高度,所述主动溢流口与水管连通,所述水管上设有溢流阀。
进一步的,还包括雨量计,所述雨量计设置在蒸发容器旁。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用于控制溢流阀的开闭。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装置包括补水阀以及与补水阀连接的补水控制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阀与所述水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控制部件设置在控制箱内。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容器还设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连通水位井连通,所述连通水位井内设有第二液位测量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液位测量装置包括磁致伸缩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连通口与连通水位井之间的管道上还设有手动检修阀,所述手动检修阀设置在检修井内。
进一步的,还包括溢流池,所述溢流池通过管道与溢流阀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装置实现了蒸发容器的主动溢流与自动补水,除特殊情况外尽量减少通过被动溢流口进行溢流的情况发生,从而避免了溢流误差,提升测量精确度。通过连通水位井测得蒸发容器液位数据与人工测针测得的数值相比较,起到校准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仅需根据雨量计测量的降雨量与蒸发容器内的液位变化即可计算出雨间蒸发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面蒸发量自动监测装置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向剖视图。
图4为蒸发容器部分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蒸发容器,2-第一液位测量装置,3-连通口,4-被动溢流口,5-主动溢流口,6-水管,7-溢流阀,8-控制箱,9-溢流池,10-雨量计,11-手动检修阀,12-补水阀,13-连通水位井,14-检修水位井,15-第二液位测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南水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未经江苏南水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862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饲料质量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废气含量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