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羊肚菌大棚立体栽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88273.1 | 申请日: | 201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127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柴美清;李青;韩鹏远;赵毅;张锁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太原华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14108 | 代理人: | 李毅 |
地址: | 03003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羊肚菌 大棚 立体 栽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大棚中自动化立体栽培羊肚菌的装置。
背景技术
羊肚菌由于其美味,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羊肚菌的栽培对温度、湿度、通风,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协调有很高的要求,相对其它食用菌栽培而言其技术含量较高。目前羊肚菌的人工栽培虽然已有了较大的突破,但还有许多科学技术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严重制约羊肚菌产业化发展,也是种植的风险所在。特别是在北方,由于冬季气温较低,必须在温室大棚种植,现在大棚一般采用平面栽培方式,大棚的空间利用率较低,一亩的大棚其湿菇产量仅有200公斤左右,其经济效益不是特别可观。如何提高大棚的空间利用率,改善栽培环境,调节空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改善通风状况,提高栽培单位面积产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羊肚菌大棚立体栽培装置,该栽培装置利用大棚的有效空间进行立体栽培,利用立体栽培装置的间隙合理布局作业走道及水槽,达到省工、省时、提高大棚空间利用率和栽培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羊肚菌大棚立体栽培装置设置在大棚温室内,设置在大棚温室内,依大棚的宽度在大棚温室内分2-4列设置,每列结构相同,栽培装置的长度依大棚的长度布置。所述的立体栽培装置包括支架、上链轮、下链轮、顶链轮、链条、动力控制装置、撑杆、栽培箱、水槽。支架固定在大棚地平面上,对称的上链轮和下链轮设置在支架的两侧,上链轮和下链轮的直径相等,上链轮和下链轮在支撑架的宽度方向和上下位置对齐、垂直方向交替设置。对称的顶链轮设在支架的两侧顶端,顶链轮与上链轮和下链轮在支架上宽度方向对齐。链条在上链轮、下链轮之间的切线方向上下交错排列,并与顶链轮及动力控制装置连接形成循环。所述的撑杆固定连接在对称的两条链条上,从支架一侧的上链轮顶部开始至支架另一侧的下链轮的底部等间距地在链条上设置若干撑杆,每一根撑杆上悬挂一个栽培箱。所述的动力控制装置设置在支架一侧的顶链轮的正下方。下链轮的正下方、支架的宽度之间设有水槽。上链轮的正下方、下链轮之间为作业通道。
所述的动力控制装置包括链轮、减速器、行程开关及转向器,具有调节行进和倒退距离以及自动调节行进和倒退转速的功能。
所述的栽培箱的长度小于对称的上链轮或下链轮的间距,宽度依上链轮或下链轮的直径和作业通道的宽度而定。
所述的水槽放置在大棚地面,宽度小于上链轮或下链轮的直径,在水槽中设有电加热器。
所述的上链轮和下链轮的直径为600-800mm。
所述的支架的宽度为1200-1500mm,栽培箱的长度为1100-1400mm。
本实用新型的羊肚菌大棚立体栽培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大棚的高度、宽度,设定支架的高度和宽度、以及上链轮和下链轮的直径和栽培箱的长度,将制作好的立体栽培装置安装在大棚中;
(2)在水槽中注入净水,水面保持使下链轮正下方的栽培箱浸入水中,通过水槽中的电加热器调节水槽水的温度,当栽培箱准备浸入水槽时,水的温度应以羊肚菌生长发育需求温度为准;当水槽用于调节大棚内湿度时,水的温度应以蒸发水蒸汽需求温度为准;在栽培箱接种后到出菇前,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80%,大棚1内温度保持在18-22℃;出菇后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85%,大棚内温度保持在15-20℃;
(3)动力控制装置为自动化控制装置,设定转动速度为0.5-1.0米每分钟,转动距离为上链轮的顶端至下链轮的底端,转动方向是:首先使链条顺时针正向转动,然后再逆时针方向转动,完成一次栽培箱料湿度的自动调节,使菌丝生长阶段栽培箱的土壤含水量保持在50-60%,羊肚菌子囊果发生期栽培箱9的土壤含水量40%-4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羊肚菌大棚立体栽培装置,极大地提高了羊肚菌培养大棚的有效栽培面积和空间利用率,利用立体栽培装置的自动控制装置实现了立体栽培装置的自动运行,在立体栽培装置的自动控制下,实现了自动的调节水槽内的水温、自动调节链条的转动方向及转动距离,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经济效益。经示范证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后,有益栽培面积提高了114%,单位时间内大棚生产量提高了96%,单位产量降低生产成本103%。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研究中心,未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882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食用菌接种培养装置
- 下一篇:一种菌棒灭菌蒸汽发生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