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拟生物硫酸盐形成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01644.5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58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荣辉;陈升;王雪平;张磊;杨久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城建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1 | 代理人: | 蒙建军 |
地址: | 300384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拟 生物 硫酸盐 形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实验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拟生物硫酸盐形成的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的耐腐蚀性是反映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关系到混凝土构筑物的使用寿命。通常所说的混凝土腐蚀一般是指化学介质腐蚀。混凝土抗化学介质侵蚀的能力一般要低于其它形式的腐蚀。上个世纪,众多学者对混凝土受化学介质侵蚀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基本查明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但是腐蚀介质主要限于无机酸、碱、盐及有机酸等介质,没有涉及微生物对混凝土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集中于自来水管道、污水处理厂、江河湖泊以及海水中微生物对金属表面的腐蚀,而混凝土构筑物的大量建造使微生物矿化形成的生物硫酸盐对混凝土的腐蚀问题慢慢得到重视,该问题亟待解决。
1988年上海开展治理苏州河及其支流的污染,改善水质工程,提出混凝土管防污水侵蚀的问题,其中包括微生物腐蚀。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做了探索性的研究,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也曾对混凝士排水管的腐蚀状况进行过调查。但是截止至目前,建筑领域内仍没有有效探究微生物矿化形成的生物硫酸盐对混凝土腐蚀特性的实验方法。硫酸盐本身就具有腐蚀混凝土的特性,那么生物硫酸盐是不是也具有相同的特性,或者更加具有腐蚀性呢?目前实验领域没有对模拟生物硫酸盐形成设计的专用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模拟生物硫酸盐形成设计的专用设备的技术空白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模拟生物硫酸盐形成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拟生物硫酸盐形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氮气提供装置、氧气提供装置、第一微生物反应仓、第二微生物反应仓、硫酸盐还原菌菌液提供容器、硫氧化细菌菌液提供容器、第一气体检测收集装置、第二气体检测收集装置;
所述第一微生物反应仓和第二微生物反应仓通过第三气体导管连通,所述第三气体导管上串联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一微生物反应仓内安装有第一气体浓度报警器,所述第二微生物反应仓内安装有第二气体浓度报警器,所述第一微生物反应仓和第二微生物反应仓内均安装有造浪机;
所述氮气提供装置通过第一气体导管与所述第一微生物反应仓连通,所述第一气体导管上串联由所述第一气体浓度报警器控制的第一电磁阀;
所述氧气提供装置通过第二气体导管与所述第二微生物反应仓连通,所述第二气体导管上串联由所述第二气体浓度报警器控制的第二电磁阀;
所述硫酸盐还原菌菌液提供容器与所述第一微生物反应仓通过第一液体导管连通,所述第一液体导管上串联第一蠕动泵;
硫氧化细菌菌液提供容器与所述第二微生物反应仓通过第二液体导管连通,所述第二液体导管上串联第二蠕动泵;
所述第一气体检测收集装置包括第一气体收集瓶、第一溶液盛放瓶、所述第一气体收集瓶、第一溶液盛放瓶之间通过第三液体导管连通,所述第一气体收集瓶与所述第一微生物反应仓通过第四气体导管连通,所述第四气体导管上串联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气体收集瓶内设有第三气体浓度报警器;
所述第二气体检测收集装置包括第二气体收集瓶、第二溶液盛放瓶、所述第二气体收集瓶、第二溶液盛放瓶之间通过第四液体导管连通,所述第二气体收集瓶与所述第二微生物反应仓通过第五气体导管连通,所述第五气体导管上串联第三截止阀,所述第二气体收集瓶内设有第四气体浓度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第一微生物反应仓和第二微生物反应仓为密闭的、上下分别带有密封螺栓和密封螺母的圆柱形仓体,所述第一微生物反应仓设于第二微生物反应仓之上,且第一微生物反应仓下部的密封螺母与第二微生物反应仓上部的密封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以填补现有技术中无模拟生物硫酸盐形成的专用装置的技术空白,为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生物硫酸盐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专用的实验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城建大学,未经天津城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016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