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圈出头处引线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05650.8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106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崔年根;胡芳;李占强;李卓伦;张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10 | 分类号: | H01F41/10;H01R31/06;H01R4/18;H01R4/02 |
代理公司: | 唐山顺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3106 | 代理人: | 于文顺,晏春红 |
地址: | 071056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圈 出头 引线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圈出头处引线连接结构,属于变压器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大容量变压器在进行设计时,基于电气强度、机械强度及温升等因素的考虑,线圈与套管之间的引线通常选用铜管引线较多,而线圈出头原线与铜管之间采用磷铜焊的方式进行连接,如图1所示。该结构方式优点是连接可靠,缺点是由于受线圈出头原线长度所限,必须靠近器身焊接操作,因操作空间受限,并且焊接过程中焊渣容易溅落在器身内,造成隐患影响变压器可靠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圈出头处引线连接结构,通过引入一段软铜绞线,线圈出头原线与软铜绞线之间采用压接接头,软铜绞线与铜管引线之间进行磷铜焊,从而使焊接点远离器身,杜绝安全隐患,有效地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圈出头处引线连接结构,包含线圈、线圈出头原线、接头、铜管引线、压接接头和软铜绞线,所述线圈出头原线设置在线圈出头处,软铜绞线的一端通过接头与铜管引线互相连接,另一端通过压接接头与线圈出头原线互相连接,接头为磷铜焊接制成。
所述软铜绞线的截面积与线圈出头原线相匹配。
所述压接接头外缠包有绝缘层,绝缘层的厚度与电压等级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引入一段软铜绞线,线圈出头原线与软铜绞线之间采用压接接头,软铜绞线与铜管引线之间进行磷铜焊,从而使焊接点远离器身,杜绝安全隐患,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结构可靠,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易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中:线圈1、线圈出头原线2、接头3、铜管引线4、压接接头5、软铜绞线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线圈出头处引线连接结构,包含线圈1、线圈出头原线2、接头3、铜管引线4、压接接头5和软铜绞线6,所述线圈出头原线2设置在线圈1出头处,软铜绞线6的一端通过接头3与铜管引线4互相连接,另一端通过压接接头5与线圈出头原线2互相连接,接头3为磷铜焊接制成。
所述软铜绞线6的截面积与线圈出头原线2相匹配。
所述压接接头5外缠包有绝缘层,绝缘层的厚度与电压等级相匹配。
在实际应用中,将线圈出头原线2预留长度适当减短,并再提供一段合适截面积的软铜绞线6,装配时,先将软铜绞线的一端与铜管引线磷铜焊,此时,由于不再受线圈出头原线长度所限,可以在远离器身的合适场所进行,避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等焊好后,再将软铜绞线的另一端通过压接接头5与线圈出头原线2冷压接,并再根据电压等级缠包适当厚度的绝缘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056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电池来料检测筛选设备
- 下一篇:一种具备减压式安全装置的干式电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