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切取样刀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06915.6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65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郭毅军;张金彬;李洪远;杨永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0/02 | 分类号: | A61B1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1121 重庆市北部新区***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取样 刀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手术活检取样器械,具体涉及一种旋切取样刀具。
背景技术
医生在手术时,通常在对病人体内进行活体采样或去除病灶组织时,采用旋切取样刀具进行操作,现今市场上用于旋切手术用刀具通常包括内刀和外套于内刀的外刀,外刀靠前端沿径向开有取样槽;穿刺后,在负压条件下组织被吸入取样槽,此时内刀向前旋切将组织切下并容纳入内刀前端;当然,穿刺时内刀会在最前端将取样槽封闭,穿刺到位置后再向后让出取样槽,让出的位置和距离根据取样的多少而确定,让出过程中开始施加负压,再进行旋切取样;现有技术中,用于驱动内刀转动和沿轴向平动为分开独立的驱动机构,通过电机驱动内刀转动,同时通过推杆推动内刀轴向滑动,进而实现转动和平动结合实现旋切,而推杆的驱动方式包括电动和手动,手动操作繁琐,效率不高,而电动驱动时还需配设减速器以实现缓慢推动内刀,使得旋切取样刀具结构复杂,整体重量较重,并且用于内刀转动和平动的驱动机构易产生干涉,造成内刀卡止,导致旋切取样刀具运行不稳定,容易给手术带来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旋切取样刀具,能够简化旋切取样刀具的结构,提高内刀运行的稳定性,保证手术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旋切取样刀具,包括前端设有取样槽的外刀和内套于外刀的内刀,还包括与内刀周向传动轴向滑动配合的转动驱动件和与内刀通过丝杠结构配合的平动驱动件;所述转动驱动件驱动内刀旋转并与平动驱动件形成转速差,通过该转速差驱动内刀轴向运动进而实现取样槽取样。
进一步,还包括固定外套于内刀的旋转推套,所述平动驱动件为平动驱动齿轮并以与旋转推套螺纹配合的方式外套于旋转推套。
进一步,所述转动驱动件为以径向限位的方式外套于旋转推套的转动驱动套,转动驱动套的外圆设置有转动传动齿轮;旋转推套的外圆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通过键槽结构与转动驱动套内圆轴向滑动周向传动配合的环台。
进一步,所述转动驱动套的后端面抵压于平动驱动齿轮的前端面形成对平动驱动齿轮轴向限位;所述转动驱动套的后端内圆沿径向向内凸出形成外套于旋转推套后端外螺纹的支撑环。
进一步,所述转动驱动套的内圆沿轴向设置有导向长键,所述环台外圆设置有与导向长键配合的滑槽,所述导向长键和滑槽分别为多个并沿圆周方向分布。
进一步,所述导向长键和滑槽的横向断面为矩形。
进一步,所述内刀前端侧壁设置有通气孔,内刀的后端口通过形成负压使气体依次通过内刀与外刀的径向间隙、通气孔和内刀内腔并形成气流通路。
进一步,还包括后端沿轴向向后插入并固定于外刀前端的穿刺头,穿刺头的后端外圆设置有沉台,所述内刀前端设置有由后向前沿径向向外倾斜的旋切刀头,所述沉台的后端形成与旋切刀头倾斜度相配合的用于对旋切刀头轴向限位的斜面。
进一步,所述穿刺头的后端面沿轴向向后凸出形成推挡柱,所述推挡柱与内刀内圆之间形成径向间隙。
进一步,所述通气孔为沿周向设置的条形孔,所述条形孔为一个沿圆周方向延伸的通气环,或所述条形孔为多个并以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方式组成通气环,所述通气环沿轴向设置为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旋切取样刀具,通过转动驱动件和平动驱动件以差速转动的方式驱动内刀转动和平动运动,避免需要减速器实现减速输出而造成刀具整体结构复杂且较重,通过差速驱动齿轮的设置,保证转动和平动不易发生干涉,手术旋切效率高,操作组件运动稳定性高,保证手术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后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放大图;
图6为图5中C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动驱动件和平动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069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流体介电变化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多探头的3D‑MIMO天线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