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缆隧道内电缆接头防火隔槽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07295.8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507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申屠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富中联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5/013 | 分类号: | H02G15/01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4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隧道 接头 防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安全领域,尤其是一种电缆接头防火隔槽。
背景技术
隧道作为新型电缆敷设方式,具备容纳线路多、传输能力强、便于统一管理等优点。但多回路电缆集中敷设于同一管廊内,防火防爆要求异常高。近年来,有多种原因引起电缆接头爆炸所引起的火灾,蔓延至整个电缆隧道更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引起电缆爆炸起火的原因有很多种,如电缆长时间过载运行;绝缘损坏引起短路故障;油浸电缆因高差发生淌、漏油;电缆接头盒的中间接头因压接不紧、焊接不牢或接头材料选择不当,运行中接头氧化、发热、流胶;在做电缆中间接头时,灌注在中间接头盒内的绝缘剂质量不符合要求,灌注绝缘剂时,盒内存有气孔及电缆盒密封不良、损坏而漏入潮气,以上因素均能引起绝缘击穿,形成短路,使电缆爆炸起火;由于电缆头表面受潮积污,电缆头瓷套管破裂及引出线相间距离过小,导致闪络着火,引起电缆头表层绝缘和引出线绝缘燃烧等都是因电缆接头爆炸引起火灾的重要原因。着火区域会迅速蔓延至整个隧道,对隧道内其他电缆线路和配套设施均构成严重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缆隧道内电缆接头防火隔槽,解决了现有技术电缆接头爆炸引起火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缆隧道内电缆接头防火隔槽,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圆柱形,所述壳体的两端设有底板,所述壳体与底板之间通过若干紧固螺丝连接,所述紧固螺丝设置在底板的一圈,所述两端底板上分别预留由供电缆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上下端设有加强筋,所述壳体的侧边设有紧固条。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壳体和底板由SMC复合材料及凯夫拉纤维热压复合而成,所述加强筋和紧固条为不锈钢。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紧固螺丝至少有20个。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壳体的尺寸为:长*宽*高为240*60*64厘米。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壳体的尺寸为:长*宽*高为160*60*64厘米。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壳体的外侧设有至少一条紧固橡胶圈。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缆隧道内电缆接头防火隔槽,防火隔槽通过圆型的设计,保证了隧道内电缆接头能够完全穿过隔槽不受影响,同时还设计增加了紧固条和加强筋,保证了电缆接头爆炸后防火的保护强度;
2、SM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抗弯曲强度、高耐磨擦性、高耐腐蚀性、破损安全性好、抗老化、防响、防弹、美观耐用、重量轻、安装便利等特点;
3、凯夫拉纤维材料具备适温性能极强、防弹、抗冲击、抗切割、耐磨、抗弯曲、抗疲劳、高模量、高稳定性、高抗拉、低延伸等特点。
4、所述紧固螺丝将底板和壳体固定在一起,且紧固螺丝的数量至少为20个,增强稳固性;所述紧固橡胶圈设置在壳体外侧,起进一步稳固的作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缆隧道内电缆接头防火隔槽的示意图。
其中:1-壳体、2-底板、3-紧固螺丝、4-通孔、5-加强筋、6-紧固条、7-紧固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所示一种电缆隧道内电缆接头防火隔槽,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为圆柱形,所述壳体1的两端设有底板2,所述壳体1和底板2由SMC复合材料及凯夫拉纤维热压复合而成,所述加强筋5和紧固条6为不锈钢;所述壳体1与底板2之间通过若干紧固螺丝3连接,所述紧固螺丝3设置在底板2的一圈,至少有20个;所述两端底板2上分别预留由供电缆贯通的通孔4,所述通孔4的上下端设有加强筋5,所述壳体1的侧边设有紧固条6;所述壳体1的外侧设有至少一条紧固橡胶圈7;220kV电缆接头防火隔槽壳体1的尺寸为:长*宽*高为240*60*64厘米。
实施例2:
110kV电缆接头防火隔槽壳体1的尺寸为:长*宽*高为160*60*64厘米。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富中联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富中联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072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布风器及预氧化炉热风循环系统
- 下一篇:穿引线缆用密封固定装置